最近几年,市里区里接连抽测,可苦了小学中高年级的孩子们,题量增大,难度增强,加上古诗文,把这些孩子们和老师折磨得不轻。
所以,大家对古诗文的重视,一年比一年高。考试要考啊,再加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确很美。
有专家说,古诗文学习,有两个要点:1、理解 2、朗读和背诵(“诵读”)。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理解了容易记忆;读多了也就慢慢理解了。
理解的角度、方式,各不相同。但诵读,却是不少花友都在带孩子做的事。而这件事,最适合长期有规律地去做:每天按时按量诵读素材,在坚持与积累中不知不觉就过了“古诗文关”,而且孩子还能从中得到不少乐趣。
说起诵读的方式,注意到最近一个在网络被推荐的方法:“337诵读法”。“337”是这个意思:三种题材,三篇文章,读七天。
第一个“3”:三种体裁,第二个“3”:每种体裁各选3篇文章最后的“7”:每周7天,连续朗读固定的3种体裁文章。
还有“变异”的,比如317、335、316…
家长关注的效果,最大头还是孩子意志和自律方面的体现,形成了良好的早读习惯。第二就是无心插柳,读一读就会背。第三,通过家长一点的辅助和翻译后,我发现孩子特别好理解和记住。真的不得不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在提升个人素养的同时,能对以后的升学有所帮助,岂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呢!
散文、诗词、古文,“早读三件套”!就该成为我们晨读的内容。
一年级的小豆包,我帮他们选一本《中华经典素读范本》,在课堂上读起来吧!孩子们读得蛮带劲,在学校读,在家读,愿书声琅琅陪伴他们小学六年!
有位专家,说过一句很扎心的话,“急功近利是不读书的家长,无法克服的硬伤!”我听了很难受,但反省一下,确也如此。我作为一名基层的语文老师,读书甚少。
读自己喜欢的书,做笔记,跟着孩子们一起读书,慢慢累积。希望自己在不知不觉间成长,而且能在孩子需要时,及时地给予孩子一些心灵上的力量。母子连心,母亲心静如水,孩子才会坚韧有力,奋发向上,真的,与其担心,不如静心做好自己,通过读书学习,提升自己的格局,成就更好的自己,同时,也可以助力孩子的成长!家里有位读书的母亲,真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道在低处,默默地干就好了!相信自己!
坚持做一件事,哪怕它十年后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