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展开,虽注重合作探究,但在活动设计与实施上仍有较大优化空间——小组活动的精细化设计与时间控制。

本节课在小组活动设计上存在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时间控制与环节设计的精细化程度不够。一个长达10分钟的小组活动环节不仅超出了7分钟的合理时限,导致后续教学环节时间紧张,更重要的是活动中"一起议"的环节缺乏精细化设计,未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应有效益。未来应当对小组活动进行结构化改造,特别需要优化"一起议"环节的实施细节。

在优化后的"一起议"环节实施策略方面,可采用便利贴与红笔修正的规范化操作:在独立思考和书写完成后,要求每个学生将自己的解法书写在便利贴上,实行一人一贴,并统一粘贴到小组讨论区的指定区域。这一做法既保证了每个个体的思维输出得以可视化呈现,又为后续的比较与讨论提供了物质基础。随后进入红笔标注阶段,要求组内成员仔细浏览所有解法,重点聚焦差异点并使用红笔进行标注修改,包括计算过程的错误、步骤的遗漏、方法的优劣等。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批判性审视的能力,也使思维差异得以显性化。

在展示环节的深度挖掘方面,需要强化随机挑人与复述要求:通过麻吉星随机挑人功能,选择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要求被挑中的学生不仅要说明本组的最终共识解法,更需要复述讨论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分歧点、红笔修改的具体内容以及修改的理由。这一设计旨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深度参与讨论,同时通过"复述修改过程"的要求,促使学生真正关注他人的思路而非仅仅关注自己的解法。

通过这样的精细化设计,原本冗长低效的"一起议"环节能够转变为结构清晰、全员参与、思维深度碰撞的高效学习过程,既有效控制了时间,又显著提升了讨论质量。同时,教学中教师应避免过度参与小组讨论,转而扮演隐性观察者角色,运用麻吉星拍照功能收集典型解法,包括正确、错误和创新型解法,为展示环节储备丰富资源。通过这样的精细化设计,原本冗长低效的"一起议"环节转变为结构清晰、全员参与、思维深度碰撞的高效学习过程,既控制了时间,又提升了讨论质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