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篇新闻报道,说的是一位行医多年的老专家陶晓南教授二十余年来始终坚持“不给门诊患者开处方”这条红线不放松。在记者调取近三年来数千张门诊处方存档发现,这三年时间里,老专家仅仅只开过一张门诊输液单,还是在不得已之下才开的。
平时老专家劝退输液患者成家常便饭,有患者主动要求门诊输液还被拒绝了。老专家不仅自己几乎不开门诊输液处方,还总是这样去教导他的学生。
看到这里,我不禁对这个医生钦佩不已,他简直就是众多随意开输液单医生中的一股清流啊。这样不轻易开门诊输液单的医生,我太喜欢了,真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医生活跃在医院一线。
虽然我本人自出生二十多年来从未输过液,但自从前些年了解到输液对身体其实并不好之后,就一直很反感输液这种治病方式。
文中提到,有专家认为,输液其实是各种给药方式中危害最大的。我们认为再普通不过的输液在医学上属于侵入性操作范畴,等于一次小手术。
输液等于一次小手术?想到这,心里不禁打了个寒颤,原来在众人眼里稀松平常的输液竟然有这样让人感到害怕的真实存在。回想起去年过年时宝宝输液的情景,不由得更心疼他起来。
去年过年的那些日子是我们一家人过得最不愉快的,本来早就计划好带着宝宝我们一家三口回我娘家的,不料想宝宝在过年那几天就生病了。又是高烧又是咳嗽,吃了药也不见好转,本来很不想输液的,但看着好几天都没反应,去医院医生又建议输液,无奈之下只好给他输液了。
可是在妇幼输了好多天仍然没有好转的趋势,看着宝宝每次输液做雾化都大哭不已,万般不情愿,我们心里着急又心疼。不知不觉在妇幼就输液十余天了,还是咳嗽不止,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一家人合计决定把宝宝转到更高一级的妇幼去试试。
去到那边还是需要输液,医生说血液里有炎症必须要输液。内心顿时又像泄了气的皮球,好吧,输液就输液吧,医生都说了我们这些不懂医的人又能怎么办呢?
于是又继续输了三天液,配合着药物治疗,几天后终于慢慢好转了起来,我心里的阳光总算弥漫开来。可是一想到那一次生病,才一岁多的小小孩子就输了差不多半个月的液,心里就觉得特不是滋味,有时就在想要是不输液也能治好该多好!
记得宝宝在一岁半以前输过好几次液,有一次去到市一医儿科门诊处,那一满屋子都是挂着输液瓶的孩子和陪护的家长,座无虚席。那次宝宝也是输液好些天病情才好转,有年轻护士在给宝宝拔针后,还使宝宝头部输液处鼓起好大一个包。那一刻心里好想怼她两句,最后还是算了,那么多输液的孩子,那几个护士也忙得不可开交,理解一下吧。
陶老专家说,以为输液病就好得快,是治疗误区。事实上,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滴”是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在许多发达国家,输液是迫不得已才使用的“最后方式”。
而在我们国家,输液似乎习以为常。新闻中提到,几年前,曾有权威数据显示,我国一年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每年输液8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平均水平。这个数据想想都吓人,还只是平均数,具体到个人,有可能比8瓶更多,还好我一瓶都不曾有过。
在这种“输液成风”的大环境下,有如此老专家能用有力的实际行动一如既往地坚持“不给门诊患者开输液单”的红线,实在难得。
陶教授表示,解决过度输液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转变医患双方的用药观念,从制度上、技术上实现合理用药。
“不管怎样,医生心中一定要有病人,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风险,也应该考虑周全,不该开的药坚决不开。”陶晓南教授说。
这番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足见他是一个真心为病人着想的好医生,而不是眼里只有利益二字就罔顾病人的病情随意开药,心里想的也是如何以最有利于病人的方式将病人的病治好。
我们所处的局面正是,一方面,很多患者误以为打针比吃药治疗效果更好,却不了解滥用输液的风险,往往主动要求输液;另一方面,出于利益驱动,部分医院和医生选择迎合患者要求,甚至主动热衷开输液处方。
正如陶教授所说,解救目前这样输液成风的局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患者充分认识到输液的风险,转变治病用药观念,尽可能地不选择输液治疗;更需要我们医者仁心的医生们,真心实意从患者出发,正确指引选择治疗方法,不随意不轻易开输液处方,解救病人于水深火热之中。医生是专于治病救人的,如果病人生病了连医生都不能相信了,那还能相信谁,还能求救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