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陶罐历险记

高一六班的教室在下午最后一节课后,渐渐被夕阳染成温暖的蜜糖色。林远帆小心翼翼地从书包里捧出个东西,用柔软的旧毛巾裹了好几层。他轻轻放在桌面上,动作轻柔得像捧着刚出壳的小鸟。同桌赵阳正收拾书包,扭头一看,立刻瞪大了眼睛:“远帆,你这又挖到什么宝贝了?”

林远帆揭开毛巾,露出一个不大不小的陶罐。罐身圆润,带着些未洗净的泥土痕迹,罐口边缘有处小小的豁口,罐身上隐约可见古朴的弦纹。“不是真古董,”林远帆赶紧解释,脸颊微红,带着点不好意思的兴奋,“是沈学姐照着旧照片画的图样,我们几个在活动室照着做的泥胚,烧好了,打算当模拟考古的‘道具’。”

“嚯!”赵阳来了兴趣,伸手想摸。林远帆却像被烫了一下似的,飞快地把陶罐护住:“别!刚烧好,还脆着呢!学姐千叮万嘱,要轻拿轻放!”他宝贝似的重新裹好陶罐,塞进书包,“明天社团活动,就靠它‘钓鱼’了!”他打算悄悄把这个“仿古文物”埋到学校西北角那片荒废的小花园里,让新入社的学弟学妹们体验“发掘”的惊喜。

第二天大课间,趁着操场上人声鼎沸,林远帆抱着他的宝贝陶罐,像做贼一样溜到那片僻静的角落。荒草长得几乎齐膝,几块断砖散落其间。他选了个靠近老槐树根的位置,放下书包,拿出小铲子,吭哧吭哧开始挖坑。泥土湿润松软,很快挖出个不大不小的坑洞。他屏住呼吸,把裹着毛巾的陶罐稳稳放进去,又仔细地填上土,还特意捡了些枯枝败叶伪装在上面,确保天衣无缝。做完这一切,他抹了把额头的汗,满意地笑了。

谁知午休刚过,校园广播突然响起,急促地盖过了教室的喧闹:“紧急通知!紧急通知!因管道施工需要,西北角小花园区域即刻起封闭,请全体同学切勿靠近!再重复一遍……”

林远帆只觉得脑袋里“嗡”的一声,全身的血液都涌到了脸上,又瞬间褪得干干净净。他猛地从座位上弹起来,椅子腿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完了!他的宝贝陶罐!还埋在施工区正下方!这要是被挖掘机一铲子下去……他不敢想那碎片纷飞的场景,更不敢想沈学姐失望的眼神。

“远帆,你怎么了?脸白得跟纸一样!”赵阳被他吓了一跳。林远帆哪还顾得上解释,像只受惊的兔子,拔腿就往外冲。赵阳愣了一下,不明所以,但看着好友那副天塌下来的样子,也毫不犹豫地跟了上去:“等等我!”

两人气喘吁吁地冲到小花园边缘,一道临时拉起的黄色警戒线赫然在目。警戒线外,几个穿着工装、戴着安全帽的工人正拿着图纸指指点点,一台挖掘机巨大的黄色臂膀正缓缓抬起,履带轰鸣着,眼看就要朝着他埋罐子的位置压过去!

“停下!快停下!”林远帆急得声音都变了调,不管不顾地就想往里冲。一个戴着红色安全帽、身材高大的工头大叔眼疾手快,一把拽住他的胳膊:“哎!同学!不要命啦?没听见广播?里面危险!”

“叔叔!底下……底下有东西!”林远帆急得语无伦次,指着老槐树根的方向,“我埋的!很重要的东西!不能挖!”

工头大叔眉头紧锁:“啥东西?这下面要铺管道,可不能耽误工期啊!”

“是……是我们考古社的宝贝!”赵阳喘着粗气跑过来,赶紧帮腔,虽然他也不清楚具体是什么宝贝,但兄弟的急迫他感同身受,“真的!特别重要!挖坏了就全完了!”

“考古社?”工头大叔一脸狐疑地上下打量着这两个满脸通红、气喘吁吁的毛头小子,“你们学校还有考古社?埋地底下……是古董?”他脸上写满了“你们在逗我”的表情。

“不是真古董!是我们自己做的……”林远帆急得快要哭出来,拼命比划着,“一个陶罐!这么大……我们花了好大功夫做的……求求您了叔叔,就挖一小下,把它拿出来就行,很快的!”他眼巴巴地看着工头大叔,眼神里全是哀求。

工头大叔看着眼前这张写满焦急和恳切的年轻脸庞,又看看旁边同样紧张兮兮的赵阳,脸上的严厉松动了一些。他叹了口气,朝挖掘机方向挥了挥手,做了个暂停的手势,巨大的机器轰鸣声戛然而止。他转头对林远帆说:“行吧,小同学,你说说,具体埋哪儿了?我让师傅小心点帮你掏出来。不过咱们丑话说前头,要是耽误了事,我可担待不起。”他又指了指旁边的安全帽,“你俩,把这个戴上!”

林远帆和赵阳忙不迭地接过安全帽扣在头上,心里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半截。林远帆指着老槐树根旁边那堆特意伪装过的枯叶:“就在那儿!大概……大概这么深!”他用手比了个深度。

一个老师傅拿着小巧的手铲,在林远帆的指点下,小心翼翼地开始挖掘。周围的工人都好奇地围了过来,连远处几个路过的同学也被这临时停工的小插曲吸引,远远地驻足观望。

泥土被一层层轻柔地拨开。林远帆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小小的坑洞。终于,铲尖轻轻触到了一个包裹着毛巾的硬物!老师傅动作更加轻柔,像对待易碎的珍宝,慢慢拂去周围的泥土,最后,双手稳稳地托着那个裹着毛巾的“宝贝”,从坑里取了出来。

林远帆几乎是扑上去接了过来,也顾不上脏,飞快地掀开毛巾一角——谢天谢地!罐身完好无损!只有那个原有的小豁口依旧醒目。他长长地、长长地吁出一口气,悬着的心终于彻底落了回去,这才感觉到后背的衣服都被冷汗浸透了。

“就是这个?”工头大叔凑近看了看那其貌不扬的陶罐,忍不住笑出声来,周围的工人也善意地哄笑起来,“好家伙,为了这么个泥罐子,急得跟什么似的!行啦,东西找着了就好,下回可别往施工区埋‘宝贝’了!”他拍了拍林远帆的肩膀,“快回去吧!”

林远帆抱着失而复得的陶罐,和赵阳一起,在工人们善意的笑声和远处同学好奇的目光中,顶着红得像熟透番茄的脸,飞快地逃离了“案发现场”。

这件“陶罐历险记”像长了翅膀,当天下午就在高一六班乃至整个年级传开了。林远帆抱着陶罐“勇闯”施工区的事迹,被添油加醋,越传越离奇。每当有人拿这事打趣,林远帆就窘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赵阳倒是乐呵呵的,绘声绘色地充当“目击证人”,惹得大家笑声不断。

然而事情并未结束。几天后的社团活动,林远帆和沈学姐带着几个新社员,准备去那个小花园进行模拟发掘。可当他们到达时,眼前的一幕让所有人都傻了眼——那个埋罐点附近,泥土被翻得乱七八糟,而林远帆视若珍宝的陶罐,竟然不翼而飞,原地只剩下几片刺眼的、带着新鲜断口的灰褐色陶片!

林远帆的心猛地一沉,脸色瞬间煞白。沈学姐也皱紧了眉头:“怎么回事?施工队不是早撤了吗?”

“完了,肯定是被谁挖走了……还摔碎了……”林远帆的声音带着哭腔,巨大的失望和委屈淹没了他。他蹲下身,手指颤抖地捡起一片最大的碎片,边缘锋利,正是罐身的一部分。连日来的窘迫和此刻的心疼交织在一起,让他几乎喘不过气。

正当沮丧的气氛弥漫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活动室门口。是赵阳,他脸上带着少见的严肃,手里还拽着另一个男生——是同班那个平时有点独来独往、喜欢研究昆虫的王浩。王浩手里捧着一个旧鞋盒,里面用报纸垫着,隐约可见一堆灰褐色的碎片。

“林远帆!”赵阳声音洪亮,“人我给你抓来了!‘凶手’就是他!”

王浩的脸红到了脖子根,声音像蚊子哼哼:“对不起……林远帆……我、我不是故意的……”原来,那天他恰好路过,看到了林远帆和工人们的“交易”,也看到了林远帆把陶罐重新包好带走。好奇心驱使下,他第二天偷偷溜到小花园,想看看那到底是什么“宝贝”。结果自己笨手笨脚,挖出来时手一滑,罐子摔在地上,四分五裂。他吓坏了,把碎片捡起来藏在鞋盒里,几天来坐立不安,直到被仗义的赵阳“揪”了出来。

看着王浩羞愧难当的样子和鞋盒里那些熟悉的碎片,林远帆心里的那点委屈和愤怒,像被戳破的气球,一下子泄了气。他沉默了几秒,走过去,拿起鞋盒里一片边缘带着独特弦纹的碎片,和自己刚才捡到的那片一对——断口竟然奇迹般地吻合!

“摔都摔了……”林远帆叹了口气,抬起头,看着王浩,语气出乎意料地平静,“现在怎么办?这可是我们社团唯一的‘道具’。”

王浩愣住了,似乎没想到林远帆是这个反应。沈学姐眼睛一亮,立刻明白了林远帆的用意,笑着接口道:“还能怎么办?‘案发现场’都找到了,‘物证’也齐了,当然是——拼起来啊!王浩同学,这‘复原’工作,你可跑不了!”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社活动室出现了一幅奇特的景象。课桌被拼在一起,上面铺满了大大小小的陶罐碎片。林远帆、赵阳、王浩,还有闻讯赶来看热闹的陈晓婉和其他几个同学,全都围在桌边。大家屏息凝神,低着头,像在完成一项神圣的拼图任务。沈学姐成了总指挥,指导大家比对纹路、寻找断口。

“这块带豁口的肯定是罐口!”

“看!这两片弦纹能连上!”

“王浩你手稳,这块小的你来粘……”

“赵阳你别毛手毛脚的,拿稳胶水!”

细碎的讨论声、偶尔找到匹配碎片的惊喜低呼、还有粘合时小心翼翼的呼吸声,在活动室里交织。阳光透过窗户,安静地流淌在那些沾染了泥土、承载了波折、此刻正被一双双年轻的手耐心寻回与弥合的陶片上。

当最后一片带着独特弦纹的碎片被小心地粘合到位,一个布满胶痕和裂纹、却重新获得完整形态的陶罐,带着一种浴火重生般的沧桑感,稳稳地立在桌面上时,活动室里爆发出一阵小小的欢呼。赵阳激动地拍着王浩的肩膀,差点把他拍个趔趄。王浩看着那个被自己摔碎、又被大家合力复原的陶罐,脸上终于露出了释然又带着点自豪的笑容。陈晓婉拿出手机,对着这个特别的“战利品”拍了好几张照片。

林远帆伸出手指,轻轻抚摸着罐身上那道最长的、由无数细小碎片重新粘合而成的醒目裂痕。那裂痕蜿蜒曲折,像一道独特的勋章,无声地讲述着这场由意外引发的、充满戏剧性却最终指向温暖的“历险记”。

“看,”沈学姐指着那道裂痕,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现在可比刚烧出来时有意思多了。每一道裂纹,都是它的故事。历史嘛,有时候就是打碎了,再一片片捡起来、拼回去的过程,碎的痕迹也是活着的一部分。”

夕阳的余晖将整个活动室染成温暖的橘红色。林远帆望着桌上这个伤痕累累却重获完整的陶罐,又看看周围一张张带着汗水和笑意的熟悉脸庞——赵阳的爽朗、王浩的释然、陈晓婉的专注,还有沈学姐眼中洞悉一切的了然笑意。

那个曾被他视若珍宝的、光洁的陶罐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这个布满胶痕与裂痕的“新罐子”。可奇怪的是,林远帆心里却觉得它更加珍贵,更加沉甸甸的。那些曲折的裂纹,仿佛不再仅仅是破碎的印记,而成了连接彼此、共同完成一件“不可能”任务的奇异纽带。这罐子凝聚的,不再只是泥土与火焰的记忆,还有心跳加速的紧张、失而复得的狂喜、笨拙的歉意、以及齐心协力时掌心相贴的温度。

几天后,这个独一无二的陶罐被郑重其事地安放在高一六班教室后面的图书角柜子上。阳光照在它布满“勋章”的身上,折射出温润的光。每当有好奇的同学凑近打量那些有趣的裂痕,林远帆总会笑着指一指那道最长的裂纹:“喏,这就是它的故事。”

而每当这时,坐在前排的赵阳会默契地回头眨眨眼,王浩会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陈晓婉则会抿嘴一笑。一个破碎的陶罐,阴差阳错地,成了高一六班一份共同记忆的锚点。它提醒着所有人,有些笨拙的开端和令人捧腹的意外,最终会沉淀为青春里最温暖、最坚实的部分,成为未来回望时,那带着泥土气息与阳光温度的珍贵宝藏。

这罐子盛装的,哪里是虚空,分明是一整个喧腾的、明亮的、正在拔节的春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九月的阳光带着初秋的爽朗,透过高一六班明净的窗玻璃,斜斜地洒在崭新的课桌椅和一张张同样崭新的脸庞上。空气里浮动着新...
    青墨梵音阅读 60评论 0 6
  • 九月开学日,阳光如同融化的太妃糖,浓稠而甜腻地铺满了整座校园。林远帆踏进校门,胸膛里那颗心脏,扑通扑通,擂鼓似的敲...
    青墨梵音阅读 26评论 0 2
  • (一) 晓波刚进家门的时候,太阳居然还没落山,橙红色的夕阳光透过窗子照他身上,令他着实有些诧异,不知是天气变长了还...
    兹丘之下阅读 151评论 0 4
  • 陶罐碎了也有用 文/赵元波 在美国,有兄弟俩在乡下制作陶瓷,经过十多年的反复试验,终于烧制出了他们认为最好的陶罐。...
    赵元波阅读 817评论 0 0
  • 今天上午第一节是我们班的语文公开课,我和语文老师们一起听我的搭档赵老师讲语文第六课《陶罐和铁罐》。 ...
    WKL小苹果向阳而生阅读 233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