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是遵循科学家运用的方法和精神,教师和儿童一起研究科学现象的教育。自主探索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特别是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谈些个人浅见。
一、探究从提出问题开始
探究教学的倡导者萨其曼博士认为:儿童具有探究问题的天性,当儿童不断处于困惑的环境时,就会本能地开始探究。由此可以看出,问题是探究的核心,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前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情境开始的。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起点,学生探索的热情往往来源于探究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有意识地营造“问题”的氛围,设计一些引发学生猜想和充分验证的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更多探索学习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投入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探究在参与活动中实践
探究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要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亲自去探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索。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思考角度和思维方式,并产生不同的见解,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要放手让每一个学生围绕探索的问题,大胆猜想,决定探索方向,选择探索方法,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在探索中学会观察,在探索中学会猜想,在探索中学会验证,在探索中学会总结,在探索中学会创造。
三、探究在情感体验中延续
体验强调的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程。体验本身是一种能力,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体验水平;孩子的体验要具体化、生活化,生活中处处有感受,儿童体验应重在“感受”。美国教育家约瑟夫·克奈尔提出“感觉这个世界远比知道和理解这个世界更重要”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感体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和强烈欲望。当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潜能生容易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协助他们走向成功,让他们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人不断地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学生是学生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思考与探索的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中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