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萧红的《呼兰河传》,描写故乡的后花园时,总会唤起心中,那份熟悉的记忆。
故乡的童年,高大的老屋,以及那三面环绕的菜园,是记忆中抹不去的温馨。印象里,菜园很大,在房子的北、东、南三面都有。或许是因为我那时太小,才会感觉它很大吧?
那时最喜欢的,就是从后窗跳出去,进到园里。因为是老屋,地势又是北高南低,所以后面的窗台距地面,不足二尺高。而窗子又是那种能够拔出来的,就算是小小的我,也能轻而易举地跳到园里。
对着后窗的地方,是两丛宿根的花,一株是百合,另一株是荷包牡丹。有记忆起,就看着它们长在那儿,仿佛是和我一起长大的伙伴,很亲密的感觉。喜欢它们顽强的生命力,不用管理,自开自谢,只把一份美丽悄悄留给人。
荷包牡丹的样子非常小巧而可人,每年端午节前后开放,一串串淡粉的小花,垂着一个白色的花蕊,那么清新而素洁。它不张扬,也不炫耀,就那么淡然地展示着纯朴的美。
百合要在“八.一”左右才开放,一个个长筒形的花苞,先是绿色的。接近花期时,渐渐泛红,完全变成红色时,就马上要开了。说不定某个早晨,刚刚睁眼,便欣喜地发现,已有几朵金红的百合,悄然绽开。翻卷的花瓣,上面零星地分布着圆圆的小黑点,中间五个细长的雌蕊,簇拥着粗些的雄蕊。每一枚花蕊的末端,都有个暗红的柱头,微风吹过,轻轻颤动,煞是可爱。
大大的菜园,对于童年的我来说,真的是个乐园呢。几处空地上的野花,飞来飞去的蝴蝶、蜻蜓,都是最好的朋友。而对园里那些蔬菜瓜果,我是不感兴趣的,不知道它们几时结果,又几时成熟。记忆中,很少去自己亲手摘下果蔬吃,常常是大人摘了回来,我才会去拿。或许就是不馋吧,从小对于吃就没多大兴趣。
后来长大些的时候,常会拿本喜欢的书,去园里寻一处荫凉的所在,坐下去静静地看着。醉心于文字中的我,用“两耳不闻窗外事”来形容,毫不为过。沉浸在文字里,思绪也就随着它们行走,完全忘了身外那个世界。很多时候,妈妈喊我吃饭,都是叫了好多次也听不见的。最有趣的一次,后院的人家吵架,吵得很热闹,还引来些邻居劝架。待我看完书进屋,妈妈问我,他们为了啥吵架,我满脸诧异:没听见呀!妈妈笑嗔:真是个小书呆子!自己想想也好笑,怎么会听不见呢?二三十米的距离。
童年,故乡,老屋,后园……留下了多少美好而难忘的回忆,在魂里,在梦里,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