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士,这个行为在战国时期可谓是经常出现的,论当时养士的名声,还得说是战国四公子了。但是战国四公子为什么要养士呢?
通过养士能迅速抬高自己的政治声誉,来号召天下,又能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来称霸诸侯。
首先,我们都知道在养士的那个时代是战乱时期,东周以将,诸侯纷争,王室势力衰弱,因而养不起那样多的文士之类,因此学问就逐渐向下层扩散。人员流动比较大。正是这样一种趋势,使得在他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就可以称之为王者师了。也是秦国越来越强大的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挽救国家的灭亡,竭尽全力去广招宾客。因此,养士成为了当时的一种风气。当时,以养士为名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因为他们四个人都是贵族,所以称为“战国四公子。
其次,作为君主。还要讲究养士的目的,不仅仅是让门客吃好儿玩好,而更重要的是让养士者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统治权。养士的人以自己的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为基础,简单来说,谁的家底厚!谁手下的门客就越多。在社会上的地位就越高。因此它们将养客作为塑造自身形象的一种手段,希望能获得相应的社会评价。从而投奔自己的门客也会越来越多。
再来说窃符救赵,这个故事出自《魏公子列传》。这里来说对我的印象也是十分深刻。魏公子也就是信陵君,他通过结交侯赢,在赵国向魏国求助的时候,信陵君由于自己的姐姐还在赵国,于是答应救援。但是,但是秦国却下马威说:谁要敢救赵国,拿下赵国后一定调兵先攻打他,于是魏王就很害怕,没有再派人进军救援赵国。信陵君多次劝阻魏王,但由于魏王害怕秦国,始终不肯听从公子的意见。最后信陵君打算拼一死命,但好在侯赢在最后时间给信陵君出谋献策。最后信陵君按照侯赢的打法,于是保住了赵国,侯赢因为自责,面向北刎颈而死。之后,信陵君在赵国也是因为礼贤下士和知人善任,门下多了很多的门客。
我们大家都听过一个成语叫做毛遂自荐。这个故事是在春秋时,秦军在长平,打败赵军。秦军领兵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在面临敌人的时候,赵国形势十分紧急。平原君接受到了赵王的命令,于是平原君把门客都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门客一起去。他精挑细选了很久,但是还差一个。于是毛遂便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可以吗?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于是毛遂大步跨上台阶,毛遂于是非常精细的分析。毛遂的说法,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最后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把毛遂立为上宾。
最后,作为君主。最重要的就是更好地去与其他国家做军事上的对抗,就比如 著名的“邯郸解围”就是平原君。是势力逐渐强大的秦国的率军攻打韩国的地区,结果秦军大胜,而且还断了韩国与本国的道路。当时的太守冯亭在危急下派使者到赵国说愿意归降赵国。赵王在经过商议之后,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于是令人去接收土地。同时也派大将廉颇率军与秦军对峙。赵王因轻信秦国使者的谗言而另立赵括为将君撤掉了廉颇,导致秦军直入,攻占了长平,接着向赵国的的都城邯郸进军。危机时刻,在邯郸被围,楚魏救兵又都未到的危急时刻,平原君听从了李谈的建议,敢死的士宾三千人,由李谈率领与秦军战,又恰巧碰见魏楚的救兵刚好来到,秦军败退。
战国时期,孟尝君带着门客到秦国看看,秦昭王想留他做相国,他不愿意,被秦昭王扣留,他准备逃离秦国回到齐国,于是他的一个门客拿着一件白狐衣从宫殿的狗洞里钻进去,贿赂秦昭王的宠妃,宠妃于是跟秦昭王求情,秦昭王也就只能睁只眼,闭只眼了。孟尝君在清晨出逃,但是秦国规定,鸡还没打鸣时不准开城门,于是他的另一个门客就模仿鸡打鸣,守门卫士就打开了城门,孟尝君才得以顺利逃回齐国。
战国四公子为什么养士的问题就告一段落,接下来我要说的是。战国四公子如何招揽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