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挣扎。

相信,意味着交付一部分自我,获得归属与安宁;不相信,则意味着保持独立和警惕,获得安全与掌控。我们一生都在这个光谱上寻找自己的位置。

这种挣扎之所以如此普遍和深刻,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层面:

1. 对安全感的渴求 vs. 对受伤的恐惧

* 相信 能带来巨大的慰藉。相信一个理念(如善良、正义),我们的人生就有了坐标和意义;相信一个人(伴侣、朋友),我们便不再孤单;相信一个系统(科学、宗教),我们就能解释世界的混乱。

* 但相信也意味着交出了“盔甲”。我们付出的信任可能被辜负,坚守的信念可能被证伪,投入的情感可能被伤害。这种潜在的痛苦让我们在迈出那一步时犹豫不决。正如一句台词所说:“我害怕当我终于说出‘我相信’时,却发现只有我一個人当真。”

2. 理性的审视 vs. 感性的呼唤

* 不相信 往往是理性的选择。在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时代,怀疑是一种必要的自我保护机制。它要求证据、逻辑和批判性思维,避免我们被欺骗和误导。

* 但人不是纯粹的理性机器。我们有情感,需要故事、连接和超越物质的意义。完全的不相信会让人陷入虚无、孤立和冷漠。感性的部分总会呼唤我们去相信一些什么,哪怕只是相信“明天会更好”。

3. 个体独立 vs. 群体归属

* 选择不相信,有时是为了捍卫自我的独特性。与主流观点、传统权威保持距离,是宣告“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的方式。

* 而选择相信,则是寻求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融入一个拥有共同信念的社群,能带来强大的支持力量。我们挣扎于“做特立独行的自己”和“成为集体一员”之间。

这种挣扎并非弱点,而是智慧的标志。

一个从不挣扎、盲目相信一切的人,是天真且危险的;而一个彻底不信、怀疑一切的人,是痛苦且孤独的。真正的成熟,或许正是在这两极之间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 拥有“经过审视的相信”: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在充分了解其局限和可能的风险后,依然选择去相信。就像我们知道人都有缺点,但依然选择去爱一个具体的人。

* 保持“健康的怀疑”:怀疑不是为了否定一切,而是为了通向更坚实的相信。科学精神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基于怀疑和证伪,但最终是为了更接近真理。

* 接受不确定性:人生大多数事情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能够安然处于“我不知道,但我仍在探索”的状态,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所以,这种“挣扎”本身,正是我们作为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类,在努力与这个世界、与他人、与自我建立真实而有意义的连接的过程。它证明了我们既渴望安宁,又未曾放弃思考。

或许,重要的不是彻底摆脱这种挣扎,而是学会与它共处,并从中生长出属于自己的、既柔软又坚韧的力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