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李玫瑾教授在各大平台的一些讲座都是呼吁大家重视家庭教育。作为犯罪心里学研究者,她认为,犯罪预防要从未成年人做起。而对未成年人的工作,则需从家长做起。
我们大多数的家庭是温馨健全的,大多数孩子也是懂事可爱的,但仍有一些例外。书中提到一起四个少年绑架杀人案,人们在探讨她们犯罪原因时发现,这四名少年都是家庭健全,经济条件良好。家中也没有人有过不良前科,父母也自称管教孩子。可是孩子还是犯了罪,这说明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绝大多数父母都是爱孩子的,爱孩子是本性,但如何爱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学习的。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其中,关于家庭教育的理念极为重要。
一.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未成年的心理问题有滞后反应性。
人的成长分为三个时期:
1~6岁、
6~12岁、
12~18岁。
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期是12岁之前即依恋期。期中,1到6岁最为关键。12岁之后,人已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与逆反心态决定了,已不再是家庭教育的优势时期。
人在成年后的许多心理问题,往往都源于未成年时期。人在幼年是最需耍的是安全感。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熟悉的环境,亲切的伙伴,比富有的物质条件更容易让他形成健康的心理。了解到这些,父母就不应该以自己的意志去生活。否则,父母的一切努力很可能会成为泡影。
二.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其弱小和被动决定其一切是成人造成的。
一些孩子出走、自杀、犯罪,看似是孩子的选择,其实是父母行为的反应和结果。他的胃口是你喂出来的,他的脾气是你带出来的,他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他的无耻是你迁就溺爱出来的。
3.家庭抚养不仅是物质的,更需要是心理抚养。
一位父亲辛苦挣下万贯家财,却发现儿子变得沉迷网络。出十万元请问题专家帮他教育儿子,可被拒绝。因为教育孩子是别人难以替代的。人的心理教育是从情感开始呢,而最基本的情感就是亲情。如果没有亲情,就不可能形成人的基本情感反应。没有正常情感反应,一个人是不可能会被教化的。
所以,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亲自陪伴孩子。否则,等孩子长大出现问题,意识到要教育时已为时过晚。
抚养与情感,情感与教育息息相关。
四.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现代社会,好多家长给孩子报各类学习班,以提升孩子的分数,以求考入重点大学。其实这是家庭教育的一个严重的认识偏差。智力、分数固然重要,但是人类历史上好多被人们敬佩和记住的成功者,一定是有人类最基本情感。他们博爱有责任感,同情心,自制、合作付出等均为人的性格,不属于智力的范畴。
我们的孩子首先应该具备基本的人性,在这样的前提下,智力和分数才具有重要性。
五.对子女的爱护,其前提是尊重父母,要知道,儿童和生命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我们成年人给予了孩子生命和他们成长中所需的物资,但孩子是有独立人格的,他们需要被尊重,需要平等的商量,理解和沟通。家长无权替孩子做决定,无权决定他们的全部生活,无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否则孩子尽管衣食无忧,但却不快乐。
一些高学历的孩子,以自杀了却一切。原因很简单,感受不到快乐的人是不可能有健康阳光心态。从小未被善待过的人,不会善待他人的。从未体验过被尊重的孩子,不可能有自尊和自尊,也不可能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
六.改变孩子的行为,需先改变大人的行为。
家庭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对家长进行教育。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心理过程,知道在孩子出现问题时,能够有意识的主动发现自己的问题,先调整自己,能做到这点,家庭教育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改变孩子的行为,必须先改变大人行为。
父母也都是第一次当父母,如何做合格的父母是真的需要不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