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对于理性思维偏弱的学生而言,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容易出现一些理解上的困难,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感性思维引导入手,势必可以帮助学生削弱数学知识理解难度。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真正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立体,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感性思维。如,在学习《认识钟表》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一个可操作的交互式页面,让学生在这个页面中自行转动时针、分针,真正地将教学化静为动,从而让学生探究时针、分针的运动规律,这种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功能被渐渐弱化,创新能力培养得不到有效的体现,这是不利于学生日后进步发展的,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真正地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创新教学活动应运而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如,在学习《连加》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中为学生展示一个九宫格“数独”游戏,从而让学生在数独填写中提升连续加法的运算能力,这样的创新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益智性,学生会在思维的调动下,尝试解题,同时还有部分学生自己设计了十六宫格的高难度“数独”连加挑战,这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
总之,数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颠覆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推动教学创新,但是信息技术不可滥用,要注重与课堂教学的恰当融合,这样才能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价值,真正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