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对成功的定义都是“有钱”,“有钱人” = “成功人士”。
万达的王健林说:“先定个小目标,比如先赚他一个亿。”
然后成为朋友圈茶余饭后的“笑谈”。
你会发现,渐渐地大家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拿钱来说事,最终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证明一个概念:“我有钱”。
那么问题来了,你有多少钱会让你觉得自己有钱呢?
2
《富爸爸穷爸爸》里面对财富的定义是这样的:
财富就是支撑一个人生存多长时间的能力。
你现在的银行卡里面有一万块,你每个月的花销是五千,如果你不工作的话(假设不需要工作的前提下,是因为这样才能算有所谓的自由),你的财富能支撑你生存两个月。可能有人会说,如果我有一千万,那岂不是能够支撑一辈子不用工作吃喝不愁了?
也许可以,但是有两个前提:
- 你每个月的支持都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如果今天买辆玛莎拉蒂,明天置入一栋豪宅,那一千万估计也支撑不了你多久。
- 假设条件1你能避免,但是还是会有太多的天灾人祸你不能控制。某个亲戚得了烧钱的不治之症、突发的大地震把你家埋了、遇到电信诈骗被骗走了九百九十九万......
而且大部分人所炫耀的证明“我有钱”的载体,其实是一种负债。
大部分人不清楚资产和负债的区别,关于这两者的区别,我很喜欢《富爸爸穷爸爸》给出的解释:
资产就是能把钱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
负债就是把钱从你口袋里取走的东西。
你考了驾照,然后信誓旦旦要存钱买车,当然也可能是是贷款或者靠父母资助,最后如愿成为有车一族。
现在我们来算一笔账:
- 停车费700元/月(公司的停车费+住宅的停车费)
- 燃油费1000元/月
- 养护费300元/月
...
我并非有车一族,只能想到这些开销,假定的花销数额也因人而异。但是你每个月的支出额提高了,这一点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如果你的收入也因此而提高,并且远大于车子所带来的支出,那么车子是你买来的资产;
如果你的收入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但是日常支出却因此陡增,那么车子是你买来的负债。
当然那些“有钱”要任性的人,那你就继续任性吧。
3
很多话被断章取义之后,会显得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比如,“花出去的钱才是钱”。
钱本质上是充当等价交换的“中间商”。(某广告词曰“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买家少花钱,卖家多赚钱。”)
花出去的钱才能发挥它的价值,这点没错,但是如果花出去的钱没有成为你的资产而是成为了你的负债,那么花出去的钱,是钱,但却不是你的钱了,而是别人的钱。
还有一句话,“会花钱的人才会赚钱”。
其实这句话也没多大的错误。但是很多人只实践了“花钱”,却没有实现“会花钱”。
花钱的人,买的东西连自己都不知道是资产还是负债,其实用脚趾头想也知道大部分是负债,看看双11买来的那些东西就知道了。
会花钱的人,买的一定是资产,或者至少不是负债。
并且秉承“会花钱的人才会赚钱”的人最后可能会陷入一种循环:花钱-赚钱-花更多钱-赚更多钱-再花更多钱-(然后就没有然后,你以为涨工资那么容易啊)
所以,《富爸爸穷爸爸》说:
重要的不是你挣了多少钱,而是要看你能留下多少钱,以及留住了多久。
4
收入 - 支出 = 属于你的钱;
资产 - 负债 = 你的财富 。
钱和水一样,不流动的水是死水,不流动的钱是无价值的钱。
水的流动是“为有源头活水来”,同样的,钱的流动不是说只进不出或者只出不进,而是进出的动态平衡。
死死守着银行存款的守财奴是永远不可能致富的。
有一个概念叫做“现金流”。你银行存款的数字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在流动的资本有多少。
比如,你写了一本书,书的版权费会源源不断的成为你的收入,只要它在出版;
再比如,你买的货币基金,每天产生的利息,虽然可能数额比股票赚的少得多,但是它至少从放在银行里的死钱,变成了会赚钱的活钱。
李笑来称这些收入为“睡后收入”,即睡着了还能产生的收入。同样也存在“睡后支出”,本质上就是资产与负债的区别。
最后,关于“要有多少钱才算有钱”这个问题,我想你已经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