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孩子的武器-《游戏力》有感

这本书就像我喜欢的一个地方。随处都是风景,让人流连忘返。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他们不会像成人一样有心思去揣摩别人,他们只是需要爱,只是不懂得怎样向成年人去获取爱,游戏是最好的方式。然而我们这些成年人,在长大以后,以及完全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孩子时的渴求。总是想以成人的言行去要求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游戏邀请被拒绝,只能使孩子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拒绝与父母沟通,父母有效关爱的缺乏,使得孩子行为问题的出现。

在我们懂得孩子的同时,孩子也更加懂得父母,我们也更加懂得自己。通过游戏的方法,将我们的关怀,鼓励,原则等用孩子更容易接受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孩子的不配合而发脾气,孩子又会因为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被批评等等原因哭闹,而换做游戏的介入,效果就会好很多。咱们也不用把游戏想的太复杂,对于孩子而言,游戏就是和朋友一起做好玩的事情。

1.躲猫猫:这是经典的依恋与分离的游戏,妈妈不见了,妈妈又回来啦。有一次早上送大宝去幼儿园不太高兴,于是不肯进去,站在那边哭的很凄惨,我又舍不得直接这样掉头就走。然后我就站在老师后边跟她玩躲猫猫,玩着玩着她很快放松下来了,也可以适应我有不见然后又出现的节奏,平静下来后我们约定放学时候第一个来接,她就点头答应了。

2.悄悄话游戏:有时候公众场合孩子喜欢大喊大叫,制止通常没有用。我们可以这样做:“我们来玩悄悄话游戏,我跟你说一句话,然后你小声告诉我,看看我能不能听到。”孩子基本上都会跟着我们模仿,很小声的说:“我听到啦,嘘”。于是,你来我往中,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慢慢回到了正常声调。

3.假装游戏:两个孩子小时候害怕打预防针,于是我们就玩游戏,我假装是打针的护士,我们假装被打针,装出很害怕的样子:“我不要打针,我疼。”这个游戏的作用是让孩子处于强势的一方,他能看到大人也会害怕。游戏是假装的,但是从悲伤恐惧里振作起来的要求是真实的。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打针所留下的痛苦,让那些负面情绪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哈哈大笑释放出来。

4.枕头大战:公共区域很多孩子在一起玩容易起冲突,这是很正常的行为,我们需要理解孩子的这种情绪不是恶意的,引导孩子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情绪。在家的时候就可以玩枕头大战,在床上放很多枕头,我们爬来爬去互相扔枕头。在过程中还可以教孩子怎么样用安全的方式不让对方感觉到疼痛,从而建立规则意识,让孩子慢慢减少打人的行为。“游戏”是治疗孩子的方式,“游戏力”的重点其实并不是玩游戏本身,而是让我们融入他们的世界,建立一种联结。在跟随孩子和主导孩子之间,取得一种微妙的平衡。让孩子能真实畅快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我们也可以表达自己的主张。所以,说给孩子听,不如玩给孩子看,和孩子进行耐心有趣的游戏,不吼叫,不说教,轻松解决问题,让孩子不再大哭大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