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行动背后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资源?干系人的期待是什么?成果呢?完成的标准呢?
每次给小生打电话,都是用这种思维方式帮助我梳理问题,脑洞大开,问题也都迎刃而解。果然,还是思维方式最重要。
1.日计划制定
看完老大的那篇博客,才发现自己制定日计划少了好多环节。没有及时的更近任务进度,没有完整的时间进度,任务没有分解成行动……
当时没有理解将为什么要将日计划放入为知笔记中,之前还有听到STAR模型,也不太理解。聊完才知道这是知识积累的一种方法,算是知识管理,而我的知识管理一直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曾经跟剑飞聊过这个问题,他推荐阅读《你的知识需要管理》,然后实践。书是买回来了,一直在家里沉睡,是时候唤醒啦。
计划中有3项从第一周推至第二周、第二周推至第三周,现在第四周都过去了,还没有完成。这种现象很容易引起情绪的波动,焦虑、烦躁一不小心都来光临。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这件事情很重要,一定要做,没做的原因是需要大块的时间,至少5小时以上,每次想要开始,都不能保证有5小时的完全自由支配的时间,于是就拖延了。至于为什么没有分解,想当然的以为是一连串的动作,不需要分解。组内讨论中提及这个问题:
不知道如何分解,就将任务分解成不需要思考、看到就能执行的任务。
这是目前对我比较适用的方法,实践2周,感受变化。
2.复习计划
参加注会考试是2013年计划的2014年承诺要通过的2015年的目标,结果现在2016了,还在路上。
每年复习都有制定复习计划,都是手段化严重的内容,比如周一复习第一章、周二复习第2章前5节、周三……为什么这样制定是觉得够清晰,但同样的问题就是太清晰,如果当天有点突发状况,完不成进度,第二天依然如此,越积越多,负面情绪很容易产生,进而焦虑,接着崩溃,然后放弃,似乎这种情况我已经经历了2次,还要第三次吗?不要了。
先请教了太阳姐,她建议我设定一种场景,一旦进入这种场景就开始复习,按着自己的进度来复习,不要通过章节数来设定。尝试了2周,发现这种方式不太符合我现在的生活方式。目前我在家随时都可能被打断,打断一次,中间的间隔少则5分钟,多了甚至2小时,以为的可以开始的模式被打断几次,效果就非常差了。
于是再次打电话给小生,看完他的复习计划和制定计划的思路,简直要泪奔了,太太高能了!他为考试建了一个小组,利用小组模式,充分发挥小组优势,利用有效资源,降低自己的复习成本,关键他的全计划里,没有类似与我这种完成多少章、多少节的计划。
2.1我的复习计划为什么一定会崩溃?
没有明确的成果。——没有一种积极的反馈给自己,按照进度听课,也只是听完而已。
计划完全没有弹性。——每天任务订的太死,万一出点临时事件,后面满盘皆输。
自控力不够。——之前看战隼的文章,养成阅读的习惯时,及时加班,也一定会看完一本书才休息,这点目前还做不到。
没有产生价值。——现在的老板觉得考试没有意义,没有通过考试有提升之类的奖励;希望通过考试换工作,这个周期太长,兑现期很遥远。
仔细思考计划崩溃的原因,大概就是上面几点了。
2.2按照项目化的思维来解决复习问题
如果只是单纯的按照进度来制定计划,那么进度的含义是什么,各阶段的成果是什么,反馈给自己的是什么?
按照目前看书的情况来看,必须通过做脑图的方式来帮助自己记忆,于是反馈给自己的成果就有了——脑图,梳理各章节的脑图,分享输出,根据章节数,了解进度,给自己一个最低要求、最高要求和最可能的要求,保持计划的弹性。
找到关键人,抱住大腿。
说来也巧,刚考虑完复习的问题,财务分析的老师问我最近看了哪些书,有什么收获。14年跟着他学了接近一年的财务分析、财务工作理念,他是第一个不讲会计分录的财务老师。之前是投行的合伙人,注重的财务思维方式。正好趁此机会,抱住大腿,经常骚扰。
干系人期待,转换成价值。
换工作的事情计划了很久,一直不愿意放弃舒适区,进入学习区。目前的老板需要的不是会计,更多的是助理,如果要变得专业,必须要做出选择。于是趁着年尾休假,去体验下之前谈好的工作,感受她们对财务人员的要求及发展规划,重新规划。
3.下一步行动
1.反馈聊天感受给财务分析老师,倒逼他给我讲课,加快他课件准备的进度;
2.将复习的内容制成脑图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