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对待工具的态度很奇妙:从不了解到盲目信任,再到清醒、掌控工具。
高中毕业,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部智能手机。工具是什么?不知道。手机软件不就是手机自带软件+QQ吗。那时,我对工具完全没有概念。
认知偏见加上手机内存少,我的手机中除了自带软件,只有寥寥几个。功能基本停留在聊天、游戏、上网、拍照。
后来我发现了微博、知乎,从而了解到原来是可以借助APP来学习的。
多年的教育告诉我学习应该是读书、做题,和书本等实物有关,跟电子产品毫无关系。等上了上了大学,才知道原来用电子产品也可以学的很好。
软件开发者根据用户需求开发出不同的功能来帮助不同的学习者。英语、数学、语文、日程计划、时间管理、旅游……只有想不到的,没有搜不到的。
有一段时间,我非常沉迷英语学习软件,痛下决心,一定要借助工具提升英语。单词、阅读、听力、写作……我全用软件来代替背书做题。
结果……当然是失败的。
我太依赖它们了,以为完成每日设定的目标就能稳步提高,却没想到自己为了完成那个所谓的目标简化学习过程,根本没有认真记忆,效果当然大打折扣。
失败的我气得一口气把那些软件全卸载了,发誓不再使用。
当然,我违反誓言了。后来又没骨气的重新下载了。
吃了亏,重新思考加实践后,我发现工具和书本的叠加才是最佳学习方法。
工具可以提供便利,这是人力所不及的,但真正的学习思考过程却是需要老老实实坐在书本前认真阅读、摘录、背诵的。
现在的我,手机又下载了一大堆软件,阅读软件6个、学习工具10多个、反而聊天等娱乐用具少些。不是我贪多,而是觉得需要,日常打开频率不多,但总有要打开的时候,索性就放那了。
其实不管下载多少,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工具不在于多寡,而在于你和工具到底谁才是主导者。
21天写作第17天&365写作第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