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小的时候家长从来不给买书也不给买玩具,当然啦,以前卖玩具的也少,女孩子们谁有个布娃娃那就让人羡慕得不得了了,所以成年以后我就特别喜欢布偶,这跟童年的缺失有关系的。
我们女孩们喜欢玩的玩具就是毽子、沙包、跳皮筋,骨头子儿等等。
毽子都是我们自己制作的,有毛线毽子,还有羽毛毯子,我们都会自己做。毛线毽子的做法就是找两个铜钱,把剪得半尺长的毛线穿在铜钱孔里一根一根密密地系满一圈,再把毛线剪得齐齐整整,一个毽子就做好了。
其实铜钱不是做毽子的最好选、因为铜钱的孔是方的,那螺丝上的垫片才是做毽子的最好材料。
我也记不清为什么,那时候能找得到铜钱,却找不到垫片。可是现在到处都有垫片却没有铜钱。
羽毛毽子做法就是把两枚铜钱或垫片找一小块包上,用针缝一圈,再把多余的布边剪去。再找一根特别粗壮的鸭毛或鹅毛,毛的一端有一截是中空的像吸管一样,把它剪下来约一寸长,再把它的三分之一长劈开分成4个爪,把爪向4面90度折起,就可以用针线把这个带爪的吸管缝在用布包好的铜钱或垫片的中心位置,最后在空管里插上轻盈好看的鸡鸭毛,毽子就做成了。
踏毽子的方法有前面踢,后面踏,还有毽子落在脚上不动,有时候还会双脚跳起从后面连续踢上几个,这几个花样穿插着来,每次都玩得特别兴奋。
我那时候只有6、7岁,可我也已经会自己缝沙包了,先把布剪成一寸左右见方的6个一样的方块,再把这6块布缝成一个盒子留一个口,翻过来,装上沙子,最后缝上小口,一个沙袋就做成了。
我们那时候的女孩人人都会有毽子和沙包。
骨头子儿也是我们那特别喜欢的玩具,骨头子儿就是羊的后腿关节处的一块像橡皮一样大小的骨头,长得很圆润可爱,有背有肚,玩法就是手里拿一个,5个撒地上,然后扔起手里那一个,把地上那5个里面方向一致的全拿手里,还不能接触方向不一致的那几个,拿到之后还要接住扔起来的那一个。
一把骨头子儿撒下去一般是三个方向,背面朝上,肚面朝上,侧面朝上,也常常会有立起来和压在一起的情况,情况越特殊难度就越大。
那时候谁家也没有实力买上一只羊吃,所以找到骨头子儿的难度也是很大的,住在供销社倒是有这样的便利条件,因为供销社会收猪骨羊骨,我们就去骨头堆里象寻宝一样,去扒拉骨头子儿。现在的孩子绝不会去废品堆里淘玩具的吧,可我们那时候也乐此不疲呢。
我们喜欢的游戏还有跳皮筋、丢手绢。
我记得还有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我们有一个小伙伴她爸爸会杀猪,好象每次都是晚上才杀猪,每次她爸爸杀猪的时候,我们一干小伙伴都兴奋的和过年一样,围着大人们走过来走过去,从头盯到尾,就是为了得到一个猪蹄夹子,猪蹄夹子就是猪脚趾头外面的硬壳。
我们得到猪蹄夹子的小伙伴们简直如获至宝,再讨上一点白花花的猪油,放在那个猪蹄夹子里,好象还要放上一根粗的棉线,做灯芯子,就做成了一个可点燃的猪油灯,我们就拿着那个闪动着小火苗的猪油灯四处逛,直到油尽灯灭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