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同理心”拉近感情,而“同情心”让人疏远。
什么是同理心,为什么这个概念和同情心相差甚远?同理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由人本主义大师卡乐.罗杰斯于1951年提出,同理心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同样时间、地点、事件,把当事人换成自己,也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去理解他人。同理心可以促进人际情感联系,反之,同情心则使人们互相疏远,同理心这是非常有趣的。
特丽萨.怀斯曼是一个护理学方面的学者,他研究了很多种与同理心相关的职业,并提出了同理心的四大要素,接受观点、接受不同观点的能力、感同身受、拒绝评判,这是很不容易的,尤其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很享受评判别人,感知其它人心中的情感,并基于这个共同的情感进行沟通。
“同理心”是指和别人一同感受,我一直把同理心视为心中的一片神圣空间。
当有人跌落井底并从下面大声求救:我脱不了身,这里好黑,谁来救救我……。然后我们向下瞅瞅,跟他说:嘿!并爬下井底告诉他:我理解你的感受,你并不狐独。这就是同理心。
同情心则是:喔,你应该很不好受,是吧?呃……你要吃个面包吗?
对于身为旁观者的我,同理心是一个脆弱的选择,因为为了与你感受相通,我必须将自己内心深处和你相似的寻一部分,掏出来与你分享。
有同理心的回答几乎不太可能是以“至少”打头,我们总是这样回答,因为……你知道么?有人刚刚跟我们分享一件让人无比痛苦的事,而我们却努力润色这件事,我们在试图包装这件事,比如:“我流产了”,“至少你能怀上孩子”;“我觉得我的婚姻开始分崩离析”,“至少你还结了婚”;“小王要被学校开除了”,“至少小王还是个优等生……。
我们在面对非常艰难的谈话时,时常会做的事情之一,是尝试让事情“变好一些”,如果我和你分享了一段非常艰难的历程,我宁愿你对我说:“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因为事实上,仅仅你一句回应,不太可能让事情真的好转,让事情变好的,是我们之间的情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