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主动探索的学习者
相信我们已经不止一次批评中国式的教育,“固化、一成不变……”。但细想下来,如此一个庞大的系统,如何应对这个变化如此迅猛的时代呢?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不改革教育借口。
如果教育是10分,应该是好坏参半。“好”就是这里算是比较公平的场所,能通过努力走出去的一条路,教育更多的作用是给我们多一个选择。“不好”的就是本书说到的情况,高考前,教育是好多于坏,高考后的教育是坏多于好。但这时的坏是因为我们没有利用好它存在的自由性,你可以课余决定自己的兴趣及学习。校园也不再是封闭的,你可以走出去。批评大学教育不好,是自己脚懒脑笨,还是其他呢。希望这个时候培养出学习的自主性,可能这是人生中唯一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最不会担心生活成本的时段。
“学习要主动”,这个可能是教育时代时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当时觉得老师这样说就是不负责任,“如果讲课讲得好,生动有趣,我们自然学得好呀”,现在发现,这话真对,只是对现在的我来说。老师习惯于用自己的二十多年的求学所得到告诉毛都没长齐的小朋友一些道理,道理是对的,只是不get啊,师者将道理良性传达将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社会需要尊重师长,物质与精神上,随着孩子越来越骄贵,老师难度也越来越大,教育如何改革?起码从尊重一线教师上下功夫,物质和精神都要重。
那对于成人,教育应该是怎样的?作者提出了五个“如何变主动”,总结一下就是几点:自己有什么,想做什么,快速体验,反馈优化。
怎样从大学走向社会
中国人喜欢说“跨过”,跨过高考的槛,跨出大学的校门。其实每天都一样,人和环境都是慢慢地变化的,没有槛也没有跨,都是一步一印地走出来的,都是慢慢沉淀起来。
走向社会,就是走向现实世界,虽然这样说就和跨过门槛一样,侧面说明,学校教育的确导致一定的封闭性,即便是在大学这个过渡的区间,也没有改变我们的意识。
如何解决社会中遇到的问题?书中细节性地提出了7个步骤,有些繁琐。整合成四步会好一些,:
遇事要实事求是地调查然后独立提出假设,
寻找相关资料形成理论构架,
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并不断修改方案,
关注细节并不满足于当前方案
独特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
心智独特的人具有的优势:
1.在主流观点之外洞察出别人未曾发现的机会
2.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避免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使自己不可能代替
3.拒绝他人和大众给自己贴标签,更开放和自由的心态发展自己
4.因为不必迎合社会主流而节省大量时间经历,可以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
5.为大众带来新鲜的见解和启发,形成对公众的影响力
6.具有很高的辨识性,更易于形成个人品牌
7.吸引到其他独特而优秀的人,与他们成为朋友或者合作伙伴
根据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外界的认同,做出独立的选择,甚至去做一些酷的事情。
请坚持你的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