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主动探索的学习者
相信我们已经不止一次批评中国式的教育,“固化、一成不变……”。但细想下来,如此一个庞大的系统,如何应对这个变化如此迅猛的时代呢?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不改革教育借口。
如果教育是10分,应该是好坏参半。“好”就是这里算是比较公平的场所,能通过努力走出去的一条路,教育更多的作用是给我们多一个选择。“不好”的就是本书说到的情况,高考前,教育是好多于坏,高考后的教育是坏多于好。但这时的坏是因为我们没有利用好它存在的自由性,你可以课余决定自己的兴趣及学习。校园也不再是封闭的,你可以走出去。批评大学教育不好,是自己脚懒脑笨,还是其他呢。希望这个时候培养出学习的自主性,可能这是人生中唯一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最不会担心生活成本的时段。
“学习要主动”,这个可能是教育时代时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当时觉得老师这样说就是不负责任,“如果讲课讲得好,生动有趣,我们自然学得好呀”,现在发现,这话真对,只是对现在的我来说。老师习惯于用自己的二十多年的求学所得到告诉毛都没长齐的小朋友一些道理,道理是对的,只是不get啊,师者将道理良性传达将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社会需要尊重师长,物质与精神上,随着孩子越来越骄贵,老师难度也越来越大,教育如何改革?起码从尊重一线教师上下功夫,物质和精神都要重。
那对于成人,教育应该是怎样的?作者提出了五个“如何变主动”,总结一下就是几点:自己有什么,想做什么,快速体验,反馈优化。
怎样从大学走向社会
中国人喜欢说“跨过”,跨过高考的槛,跨出大学的校门。其实每天都一样,人和环境都是慢慢地变化的,没有槛也没有跨,都是一步一印地走出来的,都是慢慢沉淀起来。
走向社会,就是走向现实世界,虽然这样说就和跨过门槛一样,侧面说明,学校教育的确导致一定的封闭性,即便是在大学这个过渡的区间,也没有改变我们的意识。
如何解决社会中遇到的问题?书中细节性地提出了7个步骤,有些繁琐。整合成四步会好一些,:
遇事要实事求是地调查然后独立提出假设,
寻找相关资料形成理论构架,
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并不断修改方案,
关注细节并不满足于当前方案
独特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
“从0到1”还是“从1到N”?
在这章“从0到1”联想到最近接触到的知识,我们总强调从无到有,但却忽略了从有到好(从1到N、不断优化)。或者是受美国式创新影响较大的原因,而现在德国工厂式创新更多的是从1到N,不断优化的方式前进。
都说特斯拉创新,但从他的生产线来说,真的不算是创新,但从它的组合来说是创新,所以创新是前者还是后者?哪个适合中国,哪个适合你?也不要看了这章就觉得天生我才必有用,有用得经过主动地知行合一。不要以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烟火来安慰自己,学习&实践是唯一能真正安慰到自己的策略。
不可取代,合作共赢,每人都有存在的方式,独特性应该基于共同性的前提下,盲目地求异并不可取。
互联网大潮下,我们知道了方法论,然后为追逐潮流,我们人云亦云,从众。“追求他人的认同、追求社会的认同”,沿于人类群体生活属性。在互联的冲击下,求同存异,异变得越来越大的比重,应该说是注意力吸引的比重变大。但这个“异”的基础应该是“同”,不能盲目求“异”,首先得是人的属性,然后是社会属性,然后再到个人(异)。先人及己,先人后己,各有自有价值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