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说:成功的写作从走出个人经验开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认为这句话是真理,因此努力的向外寻找更多的写作题材,尽可能的不让自己的生活经历进入我的文章里。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发现这根本就做不到: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熟悉的那些场景、动作、思维模式,总会在不经意间跳出来,影响到笔下的人物和故事,简直防不胜防。
那么这些夹杂着个人经验的文章,甚至就像是网文里经常说的“夹带私货”的文章,能不能成功呢?
更进一步的问:人,是否真的可以走出自己的经验呢?
经验到底是什么?经验是生活留在人大脑中的印象,以及对这些印象的总结和概括。说白了,经验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些条条框框,这些条条框框形成了人的思想边界。甚至可以说,人的生活经验决定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么说来,人是无法走出自己的经验的。也就是,余华写不出《红高粱》,莫言写不出《活着》。这作品的创作,都是由作家的生活经历决定的。一个一辈子生活在城里的人,不可能深刻的了解农村生活,反之亦然。
生活经验决定了人生最终的归属。《读者》上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大意是:你每天过的生活,在塑造你的人生。就像一棵长在高山之巅的松树,每天接受风吹日晒,日久天长的,它能长成一棵水灵灵的葱吗?根本不可能!你能从一棵松树身上看到大葱的品质吗?也不可能!
松树就是松树,就是那么挺拔,那么倔强。你把松树从山顶移植到水田里,它不一定能活下去。
日久天长的风吹日晒造就了一棵树的品质;而看似普通的一日三餐,同样刻画着一个人无法改变的一生。所以,说句题外话,人不能说等到有钱了再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等你真的有钱了,你会发现你的生活模式已经很难改变。
那么,余华的话错了吗?
不然。余华并没有真正的体验过富贵那样的生活,莫言也并没有体验过余占鳌那样的日子。他们是怎么写出来的呢?应该说,余华的生活里,有富贵的影子,莫言的世界里,有余占鳌的影子。
所谓生活经验,并不只是浮在表面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的经验都可以沉淀成一种思想,一种思维方式。
余华说的走出个人经验,是要我们走出那些浮于表面的人和事,我们不能过多的纠缠在具体的事件中无法自拔,也不能抱着一种情绪活一辈子。那些该放下的事,该舒缓的情绪,都有应该放下。说白了,余华说的走出个人经验,是要我们放下过去,走向未来。
而我们走不出的,是由经验而沉淀出的思想和思维模式。人的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除非遭遇重大挫折。所以王安忆说:我们应该努力的挖掘个人经验的最大价值,结合时代特征,创作出更多的作品。
总结一下就是:我们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生活中那些具体的事件,而应该挖掘出事件背后的具体思想,或者说具体原因吧。
同时,我个人认为,个人经验既然可以沉淀为一种思想,那么这种思想本身应该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发展。所以,成功的写作,应该首先挖掘出个人经验的本质,然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再选取符合时代特征,又符合个人气质的内容进行创作,这样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