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论语》三十天共读,第九天。
【今日论语】先进篇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章
11.20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11.21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11.22 子路问:”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学习心得】
11.20 子张问怎样才是善人。孔子道:“不踩着别人的脚印走,学问道德也难以到家。”
入室,学问道德精深,升堂入室之意。
这段话有很多的理解,上面的翻译来自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
樊登老师的理解是,跟着别人的印迹走,总有一天会有所领悟。跟杨伯峻先生的理解是一脉,跟着圣贤之道,提升学问道德,早晚成为善人。
11.21 孔子说:“总是推许言论笃实的人,这种笃实的人是真正的君子呢?还是神情上伪装庄重的人呢?”
论笃是与,更通俗的理解是言论靠谱的人。这样的人,是真的像君子那样有真才实学,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还是只是看上去那样?
孔子了解一个人的方法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看他做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动机,内心安于什么,辨别是真君子还是假装是君子。
11.22 子路问:“听到道理就立即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听到道理就立即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真实案例,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对相同的问题,给出不同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