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Maco。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美可玩故事服务号
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几个家长凑在一起,大概率是在讨论自家的孩子多么多么不听话、学习不认真......好像自家的孩子是没有优点值得被夸奖的。
可能很多家长都没有考虑过,孩子在自己眼中是不完美的、调皮的,那自己在孩子眼中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有人做过抽样调查,3000多名中学生“对待父母的态度”,结果发现: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其余的都是对父母不满意的。
这时候,或许我们就该思考,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自己的父母呢?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要么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要么是父母给的爱太重了,反而成为了孩子的负担。
那要怎么去平衡呢?想要维持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只要把控好这些“三七定律”。
一、三分道理,七分共情
心理学家John Gottman曾做过一个研究,他发现大部分父母在安慰受到挫折的孩子时,都会这样说:
“没关系,遇到挫折爬起来就没事了,我小时候比你坚强多了。”
“别担心,我想你是误会他的意思了。”
“不要生气,想开点,像我一样多往正面想,事情会变好的。”
“这么小的事情,至于吗?不要小题大做……”
John Gottman把这类父母的安慰方式称之为情绪消除模式——遇到问题,先讲道理。
相信现实中,很多家长也是这样做的。其实当孩子处在情绪中,你给孩子讲道理,就像男生跟正在生气的女生讲道理一样,是没有用的。
这样做只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不理解他。
那我们该如何去对待孩子的情绪呢?
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胡可和儿子小鱼儿沟通后,决定只买一个玩具,然后回家。可小鱼儿突然情绪又上来了,开始哇哇大哭闹情绪,还骂胡可是个“臭妈妈”。
面对小鱼儿的这种情况,可能很多父母会很生气地抱起孩子回家,边走边数落孩子的不懂事。
可是胡可却没有这么做,她只是蹲下身抱着儿子,让孩子在自己怀里大哭了一场。
在节目中,每当小鱼儿发脾气时,胡可都没有立即喝斥,也不会无限制地纵容孩子,而是从一句“我知道……”开始。
为什么这么做,她是这么说的:“我会先认同孩子的情绪,与孩子共情。”
一个简单的动作——抱,一句简单的话语——“我知道”,让孩子感知到了妈妈对自己情绪的接纳,产生了安全感。
情绪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也不能逃避的。当孩子闹情绪时,家长应该先去接受和理解孩子情绪,然后再去引导孩子化解情绪。
家长们还可以通过让孩子收听【美可玩故事】的情绪管理故事,帮助孩子去感受和识别自己的情绪。
《【管理情绪】蘑菇幼儿园》这个故事是基于儿童心理成长特点而研发的,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与需求,童趣的故事能让孩子产生持续的浓厚兴趣。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孩子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并探索情绪出现的原因,以及情绪对行为的影响。
情绪管理,是高情商孩子的必备技能,帮孩子做好情绪管理,方法很重要!孩子易怒哭闹玻璃心,一听故事全解决!
我们必须明白一点,孩子是需要父母的认可和关爱的,学会和孩子共情,这对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建立有着关键的作用。
当孩子犯错时、遇到困难时,父母少一点诲人不倦的说教,多一些将心比心的共情,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去。
二、三分监督,七分陪伴
有家长分享这样一个故事,她每天晚上都会陪孩子写作业,但是她的陪伴,孩子并不领情。
后来,我们见到了这个孩子,就问他:“妈妈,陪你做作业,你怎么好像不领情呀?”
孩子说:“妈妈,是在监视我。”
原来是这位妈妈,对正在做作业的孩子,经常指手画脚,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比如要先写数学,再写语文......
而这样的监视,给孩子带来更多的紧张和焦虑,导致孩子做作业经常出错。
心理学家贺岭峰曾在书中提到:
“跟孩子相处时,最重要的还是相处过程中的情绪氛围,是紧张的还是放松的,是负面的还是愉悦的,是被看见的还是被忽视的……
这直接决定了孩子和你在一起时的情绪体验是怎样的。”
其实,很多家长并不知道,陪伴并不是简单地花时间跟孩子待在一起就够了。我们说的“陪伴”,陪的并不是时间,而是维护一段亲子关系。
而维护一段亲子关系,只需要家长和孩子能保持亲密的沟通状态,而非需要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
如果家长愿意走进孩子的内心,你会发现,他们要的并不多,也许只是一个拥抱,一句安慰的话,一个暖心的眼神,都能温暖孩子的内心。
之前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报道,成都11岁男孩浩宇,用写纸条的方式与父亲沟通了四年。
“爸爸,我已经记不清上次你带我去看电影已经有多久了……”
“爸爸,你明天能不能早点回家教我数学题……”
“爸爸,老师表扬我做对了奥数题,你别忘记看……”
“爸爸,你的眼中布满血丝,要注意休息……”
浩宇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纸条告诉父亲,而父亲深夜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一看孩子的留言,然后给孩子回信。
薄薄的纸张,串起的却是厚厚的父子情。即便父母陪伴他的时间并不多,但是父亲的用心和爱,孩子却是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的。
在孩子的字里行间,看不到任何怨言,更多的是对父亲的理解和心疼。
真正的陪伴,不是时间维度上的考量;而是要用爱去温暖亲子间的关系,让孩子看见,让孩子明白:他的身后,父母一直在陪他成长。
三、三分爱己,七分付出
在《小欢喜》中,宋倩会对女儿诉说自己过得不好,为了她放弃了事业、个人生活,无微不至照顾英子的饮食起居,牺牲了太多太多,有意无意要求孩子服从。
后来,英子患上了严重的失眠。讽刺的是,她希望能考到外地,远离为自己付出了一切的妈妈。
我们都知道,杯子的水装满了,再继续倒,水就会溢出来。对孩子的爱也一样,爱太满,必然会让孩子失去喘息的空间。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过:
“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
所以,对孩子的爱不要太满,七分就可以了,剩下三分留给自己。想让孩子成长得好,父母就要先做自己,爱自己,活好自己。
就像《给情绪多点时间》中说得那样:
“我会告诉孩子,因为爱你,所以我要学会爱我自己。
等到我拥有了足够的爱,那么,我的爱将与你同在,而不会成为你的负担。”
真正的教育,不是牺牲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陪孩子,而是要努力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努力经营好我们自己的人生,做更好的自己。
四、三分建议,七分尊重
《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有这样一句话:
“为什么从一生下来,父母就要帮我们决定长大后要做什么,却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们到底想做什么?”
99%的父母,都不缺对孩子的建议和规划,唯独缺少了对孩子意愿的尊重。
纪录片《小小少年》中,11岁的殷然热爱跟昆虫打交道,养了200多种昆虫,每天悉心照料。
因为喜欢捉虫子,受到了同学们嘲笑、排挤;但是他父母却尊重他的兴趣。
殷然的妈妈对孩子喜欢虫子这件事情是非常支持的:
“你把他好玩的事情都搞没有掉了,那人生不是非常没趣嘛。”
她和殷然爸爸会尽可能地去了解孩子的世界,他们觉得与其旁观,不如加入。每到假期,他们就会陪着殷然进山捉虫。
殷然妈妈支持孩子兴趣的同时,还引导他进行时间管理,教会他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记录片中,殷然痴迷照顾昆虫,作业一拖再拖。到了该做作业的时间,只好放下还没收拾完的昆虫盒子。
妈妈这时候问他:“如果你没能力照顾虫子,为什么要把他们采回来?”
这让殷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积极改正。
家长在支持孩子的同时,也要给孩子适当地引导,让他们不会偏离轨道,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走进孩子的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适当地给他们建议,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想法。
我们看到,每一个有勇气做自己的孩子,背后都有支持他们做自己的父母。父母给予的支持、引导和关爱,是孩子不断前行的源源动力。
美国著名作家、普利策奖得主安娜·昆德兰曾在书中写道: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不是把孩子留在身边,而是培养孩子独立,放手让孩子走。”
好的亲子关系,都自带分寸感。
三分关爱,适度亲密,七分尊重,彼此独立。
尊重孩子的隐私,倾听他们的想法,给他们做选择、做决定的机会,减少自以为是的干涉和控制,让爱良性循环,才能不断滋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