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留守儿童的生活
上一次说到那位可爱的女孩,让我想到小时候,如果不是遇到我前领导,也许我也是过着随波逐流的人生。
作为村里第一批留守儿童,父母去外省工作,我们都是跟随爷爷奶奶生活,老一辈人文化水平普遍都不高,爷爷上过小学,已是村委里学历算高的,奶奶是童养媳更没上过学。在那个年代都是几个小伙伴相约上下学;没有大人接送,没人辅导功课;没人问过我们的梦想;更没人关心我们的未来。
没有智能网络的时代,外面的信息都是城里回来的大人分享给我们,听他们滋滋有味的讲述着都市的繁华。看着光鲜靓丽的大人,只想着快快长大出去工作。
小时候听到长辈炫耀的话题,谁家女儿进大厂工资又高,谁家女儿寄了钱回来建房子,犹如洗脑般传入到我们耳朵里,仿佛进厂是村里女孩唯一的出路。
家长攀比的是女孩放弃学业后换来的收入。似乎没人关心15-16岁的她们,未来几十年如何渡过这漫长的岁月,她们会过上怎样的生活。是到适婚年龄后回去嫁人,然后夫妻俩远离家乡,年复一年的忙碌着,留下小孩做一代又一代的留守儿童吗?小时候不懂这些,长大后才有所体会,也许大家为了生计,根本没时间思考这些问题。
年少的我有一个梦想,喜欢唱歌和跳舞的我,从小就想当一名音乐老师。报考志愿时,毫不犹豫填了师范,幸运的也被录取,接到通知书时需要先去面试,面试前老师并不知是考什么内容,到现场只能临场发挥。当时想到妈妈教的《东方红》舞蹈;性格活泼的妈妈,在她没出省工作前,常常会教我们一些她上学的才艺。老师差异的眼神应该在相为何我会选一首与年龄不符的舞蹈,庆幸也面试成功。
暑假时某些原因跟家里赌气,就跟一个亲戚出来广东打工,当时妈妈并没阻止,她也想让我体验下打工的艰辛,我还挺期待新奇的打工生涯。
跟着亲戚来到广东后,面试了一家制衣厂,由于年龄小,只能分配到手工组。上班第一天,文员领着我来到车间,把我带到一个扎着高马尾,长的白白净净的,穿着一套同色西装连衣裙,看起来很干练的女生面前,她就是手工组长叫妙妙姐。
有点社恐的我,听到组长我名字时,低着头轻声的回复。她介绍了工作内容后,安排我在离她最近的座位。她虽然对其他人严肃,却很耐心跟我讲解制作方法,看到她的温柔,给到了我一点离乡背井的温暖和力量。
有天晚上在加班,她问我为什么那么小就出来打工,说看到我让她想到她的妹妹,聊天中得知,虽然她已成家,却还在支持妹妹的学费,家里不想让妹妹读高中。是她答应父母所有费用由她来承担。
那天她跟我说了很多话,说她没文化只能从普工开始,努力十年做到组长位置,有些人厉害点能做到经理,可几千人的流水线一共就几个经理,一个厂长。像我们年龄还小,有的是机会,回去好好读书,增长知识后,可以尝试不同的岗位,有更好的选择权利,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后面熟悉之后,我跟她坦白说学校录取了我,但是我跟家里人赌气,不想继续读书。她听了摇摇头,叹了口气,说不要那么傻,你以后就会后悔。只要一有机会她就分享她妹妹在学校的趣事,我知道她这样做事用意,是想我回去继续学习。
有天我去采购部领文具,进到写字楼时,影入眼前是一位漂亮的前台小姐姐,见到我微笑的点点头,我也礼貌的打招呼。进入办公室时,看到里面的人化着精致妆容,坐在电脑前认真的工作,听到鼓电脑键盘的声音,有快有慢的节奏仿佛一场悦耳的交响曲。回到岗位后我好奇的问妙妙姐,怎样才能进入办公室工作。她说首先要有学历,有能力。
每次经过办公室心里都有种强烈的愿望,不想这样日复日的流水线工作。经过几个晚上的深思熟虑后,我打电话给妈妈说我想家了,想学校,想念同学了,妈妈说“”那就回来吧”。听到妈妈的声音那一刻,第一次离开家的小孩哭的稀里哗啦。
次日早上我鼓起勇气对妙妙姐说8月份要回去上学了,她听到后安慰的笑了,摸了摸我的头说“细蚊女,努力加油”!
当时还没有手机号码,只留了工厂座机,由于年龄小也害羞没有亲口说过感谢之意。后面听说没过几年她有了小孩就回家乡工作了。就再也没有联系过,如果有机会再见一面,我想给她个大大的拥抱,对她说:“谢谢您!妙妙姐,是你的鼓励改变写我的人生。”
过来人的一些忠告,也是年少时的一盏明灯。
#感恩之心,感谢相遇善良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