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想看很久了,但一直未购买这次刚好在“规定”阅读书单中。于是“得来全不费功夫”,不过PR这本书花了我挺多“功夫”。刚开始没注意到每章节后边的小结,一边看一边归纳,翻到后边才发现作者把每一章节重点丢归纳好了。感觉有点……算了当时锻炼下自己思考力吧!
目标:非暴力沟通指什么?只是不用“暴力”字句吗?
为什么说非暴力沟通是打开爱与理解的密码?
关键词:非暴力沟通、倾听、爱自己、倾听内心、充分表达愤怒
古人所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日常生活的沟通交流中,我们常常会无意识说一些伤害对方的话语。在交谈过程中用词不当、情绪波动、随意的应答、沉默等都会影响到对方内心感受。因此,书中作者认为,暴力沟通不仅是指使用“暴力”,也包含了上述各种情况。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呢?它是一种沟通的基础方式,是一种即使在负面情绪下也可由双赢的效果的谈话方式。主要是通过转变说话的方式,从而改善下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回答,以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方面来进行沟通。而且这种沟通方式适用面广,家庭、学校、公司等都可适用。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非暴力沟通呢?
主要四个方面:观察、感受、请求,需要。
观察:观察当下所发生的事情,再说出结果。很多时候大家容易把观察和评论混淆起来。例如:他总是迟到(评论),他一周有3次都是迟到(观察),总是评论性话语很容让感觉我们是在批评对方。一件事两种说法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想想生活中我们这样带“评论”说法的次数真是占据大半。
感受:说出当下的感觉记住是感觉不是想法。有时候我们经常用“我觉的”这个词,而这个词后边常常跟的是“想法”而不是感受。比如:我觉得我该回去了(想法),我该回家了,有点冷了(感受)。说出真实的感受在对于后边的请求与需要非常重要。
需要:他人的言行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是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也是说需要是建立感受的基础上。比如我感到冷了此时就需要一件大衣或者毛毯。
在交谈中把我们的需要说给对方听比只说批评、指责行话语来的有效。比如在对丈夫说你总是出去玩都不顾家,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我一个人没办法顾及到家方方面面,你可以多待在家里帮帮我吗”两种说法明显后者给人感觉目标更加清晰,接受度也高。
请求:在完成前三部后,如果需要他人帮助,我们就会提出“请求”。这一步关键是要清楚的告知对方如何做才能改善目前的情况,而且要注意语气,避免让对方感觉你是在命令他人。
通过四个步骤可以清晰的表达你内心真实想法,避免交流过程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对目前的问题,说出你看到的事实这个事实的结果是什么?这个结果让你有何感受?在根据这个感受说出你的需要以及如何让对方帮助你改善目前的问题。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爱自己
书中还提到非暴力可以更加“爱自己”,如何做到?
其实很简单,就是“包容与宽恕”。很多时候之所以会产生负面情绪,多数是因为未达到我们自身需求。事情没做好,男友为准时赴约、小孩不听话等等。这些外在的事由引起我们内在感觉不满足。其实转变下关注点,放弃负面自我评价,关注我们“未达到的需求”。
面对挫败,直接面对问题,不责怪自己。宽恕自己“过去的某些行为导致现在的状况”就好。我们人是多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不管那一面都是我自己。自己都不肯包容自己,善待自己还有会爱你呢?
倾听
这里的倾听不止单只倾听他人,也指倾听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有时候我们在倾听对方话语,会急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评论。但是这真的是对方想要的吗?有事对方只是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在倾听对方讲话时如果可以做到放下自有的想法、批判,用心体会对方话语背后的感受与需求。就像《被讨厌的勇气》中说提到的“尊重对方,不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与对方。”这是异曲同工的道理。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我们真正要什么?内心里缺失的是什么?然而,通过实践4个要素可以帮组我们更好的倾听自己内心的想法。明白自己所需再根据自己需求付出积极的行动,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总结:
这么看来非暴力沟通的确是打开理解与还得密码。透过4个要素把当下问题理清理顺,与他人的沟通以及寻求合作上也就事半功倍。不过分责备在自己,放下己见认真倾听他人话语,做到这些不仅尊重他人也是自爱的表现。
简短的4个步骤却可以化解许多问题。不过还是要多加练习才可真正做到“非暴力沟通”,因为日常生活中很多词语都算是在“边界”定义,一个词多个含义。一不小心就容易找出误会,想要准确的表达还是要多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