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临安初语
图|微博
01
近来朋友圈被一波又一波的毕业照刷屏了。
算算日子,还有一年多,我也快加入毕业大军,仗剑天涯了。
四年大学,将近三年的恍恍惚惚,流光容易把人抛。
好多人戏言大学就像一所整容院,不知,三年前与三年后的我,又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似乎没有。
换过几个发型,衣品稍微好点,没那么幼稚,但因为天生一副娃娃脸,常常在吃东西时被老板问到,是大一的吗?
每次都想张口就答:“是啊是啊。”
想想,还是实诚点吧,然后在老板惊讶的目光中仰天大笑离去。
路过足球场去取快递的时候,大一的学弟学妹们苦练啦啦操以迎接校运会的身姿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舍友说:“同情他们,寒风萧瑟的光景,还要早晚加训。”
我看了一眼,移开了目光,“其实还是羡慕的,寒风怕什么,如果可以回到大一,我愿意承受这些。”
身边人顿时不约而同地沉默了。
是啊,如果时光可以倒退,真想回到过去,把该吃的苦都吃个够,把欠下的懒债还清,该珍惜的人绝不再轻易放手。
如果可以回去,啦啦操一定好好跳,现代汉语课再也不偷偷看小说,写作课好好听老师的指导,排球课再也不偷偷跑去食堂吃零食,英语课再也不开小差,电脑课再也不玩蜘蛛纸牌……
只是,我们都知道没有如果。
这种认知其实挺清醒的,因为每次说到后悔过去怎么怎么样,心里某个部位都会隐隐作痛。
我们不能拿时光怎么样,但它可以让我们,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02
通过朋友圈动态,得知以前好多老同学都毕业了,我们曾经面对同样的老师,学习同样的知识,最终却走了不一样的路。
当年过高考独木桥,各凭本事,各扬所长,有的分数只够专科,去学了技术,有的上了二本,去读了师范,最尴尬的就是我,临门一脚,分数刚踩上了本科线,往前一步是三本,退后一步是专科,怎么选才更适合,自己考量。
当时我哥哥读的就是三本,每年交着两万多块的学费,算上生活费等其他开销,四年下来,十几万是跑不掉的。
查完分那天,在电话里,哥哥说:“读专科吧,不然家里负担很重。”
我咬咬牙,没说话。
我妈尊重我的意见,我问她,供得起吗?如若勉强,我就报专科。
最后我如愿读了本科,不顾我爸要我念工商管理的意愿,报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想想当初,我是来追梦的。中文系,于我心中,犹如文学的殿堂,曾经做梦都想进来感受一番,最后如愿以偿,却又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那时啊,单纯地以为,至少是个本科。
我不知道,三年后的今天,距离毕业还有一年左右,我会后悔当初的决定。
不是后悔这个专业,而是后悔,花这么多钱来读三本,并且还不好好学,专业知识一点都不扎实,将来的出路在哪里,仍然迷茫。
究竟,值不值得——这是横亘在我以及身边很多同学心中普遍的疑惑。
父母的期望,旧日同学的揶揄,自身定位的迷茫,让我们站在即将毕业的岔路口,“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知道后悔没什么用,也知道人生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彩排一说。
知道这些老生常谈都是话糙理不糙。
有一个朋友开玩笑地说,是不是我们知道得太多了,反而失了放手一搏的勇气与信心。
我望着天边的流云,不知道该说什么。
03
越来越觉得,是我们活得没有了信念感,所以每天都在复制粘贴昨日的平庸,年年岁岁,如斯相似。
这些年来,无论寒风砭骨,还是春风送暖,任这世界如何地变换模样,我们始终偏居一隅,不知世情,坐井观天。
我们活得很是肤浅。
我们活得像顺流而下的鱼。
大一不知道作规划,大三了,随波逐流,别人考什么证自己就去报什么证,似乎只有抓住那么几个证,这个大学才没有白念。
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但我们确实是这样做的。要真说是出自于兴趣,这样的人不多,考证的书大多乏味而无趣,我们努力去学,不过是为了让以后的人生多一份保障。
备考的日子最煎熬的不是知识点有多难怎么也记不住,而是看了一天的书后,累得眼皮都抬不起时,会崩溃地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看这个?我真的喜欢吗?这是我想做的事吗?”
问题一个接一个,问到自己无话可说。
回想起当年备战四级的日子,差不多刷了一个多月的阅读题,查单词查到心力交瘁,后来我过了,再回想起刷题的日子,深感努力没有白费,也觉得很有成就感,但你要是问我,愿不愿意重来一遍,我绝对不愿意了。
太痛苦了,每天都在自我肯定与自我怀疑中徘徊着。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过同样的迷惑,有些证,真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考。
一个很好的朋友说:“如果不打算考研,也不打算考公务员,总得找些事情来做,有些事也许当下觉得没什么用,但是做了总比没去做的好。毕竟,玩着玩着,时光也是那么过了。”
……
好像是这样。
就算没用,就算很努力去学了最终还是没过,至少你不会后悔不曾开始。
04
人生路,有时候会很难很难。
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举步维艰,看似清醒,却仍然迷茫。
漫漫考证路,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想对每一个挣扎在考证路上的人说:报了,就好好学,别考虑太多,开弓没有回头箭,努力就对了,现在问到底值不值得,其实是没有答案的。
答案在未来,而未来,靠自己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