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 1349 · 阅读 172
2018-11-02 09:04
关键词:天堂、向死而生、温暖救赎
你相信世界上有天堂的存在吗?
你觉得天堂会是什么样的?
《圣经》中说天堂是上帝的住所,是圣徒的灵魂所在,人生来有罪,是因为肉体有罪,而灵魂本无罪,所以人死后灵魂脱离躯体得以进入天堂。
所以天堂是pure land,是纯净地。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以下简称《天堂》)正是通过极纯净的文字描述了这样的天堂的场景。
它以死亡开头,以和解收尾。
如果用某一种意象来概括文章内容的话,《天堂》给人的意象毫无疑问是游乐场——喧闹的环境,五彩斑斓的装饰,铺天盖地极具冲击力的颜色,饱和度调到最高,糖果色层层叠叠的对撞,天空中飘着泡泡和音乐,热闹的喧嚣的,人们从白天狂欢到晚上。
游乐场本来就是造梦之处,它所做的就是将每个人脑海里最美好刺激的事物挖掘出来,并予以实现,最终形成让人欲罢不能的现实。
因此意外也总是在这里轮番上演。
《天堂》的主角爱迪是“红宝石码头”游乐场里的维修工,年仅八旬的平凡老人,把平淡如水的生活过得如同指针精准的钟表,巡逻,维修,巡逻,维修。
但是在本以为寻常的一天,爱迪为了从高空坠落的过山车下救出一个小女孩而死。然后他在天堂里遇到了等他的五个人。
因他而死的蓝皮人;救他一命的上尉;建造“红宝石码头”游乐场的老妇人;爱他的妻子;战争中被烧死的小女孩。
有些人与他素不相识未曾谋面;有些人与他擦肩而过;有些人与他纠缠一生。
然而就是这样五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人,却在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时让人感受到其背后深刻的纠缠。
文中这样描述这种联系——“他的四周都是象征他生命故事的石头,在河底下,一个牵连一个。”
不需要太多语言去描述内容,与其说是一本写给成人的小说,《天堂》更像一部讲给孩子的童话,可以认为“遇见五个人”是一种作者赋予天堂的设定,而在这样的设定基础下,作者将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以纯粹易懂的方式展现给你看。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缠着宿命相连的网。一个故事的结束往往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所以要相信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总会有人因你的存在而满身欣喜,心怀感激。
能够提出这样观念的人,本身就极尽美好。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William W.K.Zung于1965年曾提出抑郁自评量表的概念,其中有一项内容为“我认为如果我死了,别人会过得更好。”
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不同的人往往给出不同的解释。
你永远不知道世界上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什么会因为你而改变。
世界是巨大的游乐园,每个人来到这儿——原因不同,情感需求一样,是为了开心而来。不管中间会遇到什么,最开始总是快乐的。生命也是一样的,每一个生命的到来,都是为了快乐。
哲学上用蝴蝶效应来说明事物发展的复杂性,一个人的出生到死亡,都同时充斥着矛盾与必然。
我们说人是复杂的,因为作为人必然会去思考意义。
《天堂》展示给读者的则是意义来源于关联,因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这也就是一个人存在的意义——你不仅是作为个体所存在,同样也作为群体中的一部分而存在,不管你是否承认这一点。
所以为什么不快乐呢?
就算当下的你是不快乐的,但是转身看看四周与你相关联的人们的快乐。
你可能平凡、普通、认为自己一事无成,但总有人因你的悲伤而悲伤,也会因你的快乐而快乐,总有人穿过山海来遇见你。
这也是我认为《天堂》最终想要讲述的道理——
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本来就是无意义的事,更重要的是去经历当下的每一刻。
因为存在,本身就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