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习惯的概论——读后感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第二章主要讲了三个概念:习惯、成熟模式图、效能。粗略读来,三者好像关系不大,但是当你细细品来就会发现,无论是成熟模式图还是效能,都是由习惯来决定的。当我们单独看成熟模式图或者效能的时候,很难和习惯联系起来。因为平时理解的习惯是狭义的,仅仅代表做某件事的频率。比如说,习惯晚饭后散步,习惯睡前看书,这就是我们平时理解的习惯。

而作者把习惯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相互交织的结果。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思维上的改变,更多的是定义了宏观上的习惯,让我们对更多的事情可以做出清晰的判断。

我们来看成熟模式的互赖期:一个运营良好的团队,每个人都应该处在互赖期。每个人各司其职,但又能群策群力,共创前程。每一个人都是公司的核心,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司的创投者,以合作的关系共同经营着我们的公司。

然而我们习惯于用被雇佣者的身份来看待问题,就很容易从互赖期倒退到依赖期,依赖老板,依赖领导,依赖前辈。肯定有人问,作为一个创投者我投入了什么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资本,除了有形的,还有无形的,比如说:精力、时间。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说的就是时间成本。

我们再来看看习惯是如何影响效能的。

概念先行,先来看看作者对效能的定义。

我把这个自然法则称为“产出/产能平衡”(P/PC Balance)的原则。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关于鹅生金蛋的故事,足以说明这个常遭违背的原则。

一个穷困的农夫,有一天在他的鹅圈里发现一个闪闪发光的金蛋。开始他以为这是个恶作剧,正准备把金蛋扔掉的时候,他转念一想决定拿去验证一下。结果鹅蛋竟然是纯金的!农民简直不取相信自己会有这样的好运。第二天他越发怀疑,跑到鹅圈一看,还是和昨天一样。此后他每天早上一睁眼,就去鹅圈拿金蛋。不久他就成了富翁,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

可是财富却使他变得贪婪又急躁,已无法满足于每天一个金蛋,于是他异想天开地把鹅宰杀,想将鹅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谁知打开一看,鹅肚子里并没有金蛋。鹅死了,再也无法得到金蛋。而毁掉这一切的,正是农民自己。

这则寓言中蕴含了一个自然法则,即效能的基本定义。许多人都用金蛋模式来看待效能,即产出越多,效能越高。而真正的效能应该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产出”,即金蛋;二是“产能”——生产的资产或能力,即下金蛋的鹅。

在生沽中“重蛋轻鹅”的人,最终会连这个产金蛋的资产也保不住。反之,“重鹅轻蛋”的人,最后自己都可能会被活活饿死,更不用说鹅了。

所以,效能在于产出与产能的平衡。P代表希望获得的产出,即金蛋;PC代表产能,即生产金蛋的资产或能力。

作者认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资本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最优解就是效能最大化。如果过于重视产出——金蛋,那么产能——鹅,就会收到影响,影响未来的产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放在人与资本的关系中就是“伤仲永”,放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就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

我们来看书中的案例,还有我们能想到的所有的案例,注重产出的案例占比应该超过90%,很少有因为过于注重产能而造成了产出不足的现象。这背后的原因便是习惯。因为我们习惯收获,不习惯投入。当谈到产出的时候,是越大越好。对比投入则是越少越好,没有更好。但是这种思维方式符合自然法则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既然不符合为什么都这么想?因为习惯了。习惯无比简单的讲个字,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的能量是难以想象的。

那么什么样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呢?“花未全开月未圆”就是最美好的状态,因为花开了就意味着凋谢,月圆了就意味着马上进入下玄月

第一章客户着重描述了思维的重要性,第二章告诉我们影响我们思维的就是习惯,期待后面的七个习惯将会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怎样的转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