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在一个帝王去世前,他应该做些什么呢?或许他应该指定顾命大臣辅佐新登基的儿子?或许他应该剪去棘棒上的倒刺使得儿子的权利不得到威胁?或者他该有心计一点贬谪股肱,以待儿子重新来任用来建立恩信?但是汉文帝没有费劲心思来做像这样的事情,他在去世前留给历史的,除了数月前细柳劳军的典故外还有就是一知生死、怜天下的遗诏。
《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记其诏书如下:
“朕闻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万物之自然,奚可自哀?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即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有使重服久临,以历罹寒暑之数,哀人父子,伤长老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之不德,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赖天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戈。朕即不敏,常惧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惟年之长久,惧于不终。今乃有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哀念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勿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跣;絰(die,系在头上或腰上的丧带)带勿过三寸;勿布车及兵器;勿发民哭临宫殿中;殿中当有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音,礼毕罢;非旦夕临者,禁勿得擅哭临,已下棺,服大功十五日,小功十四日,纤七日,释服。他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类从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归夫人以下至少使。”
文帝遗诏,永载史册,以食来者,我以浅薄之见识译释之。
文帝以为,天地万物有生亦有死,死亡是天地之理,自然法则。面对死亡为什么要悲哀呢?当今世上,人们都求的长生,厌恶死亡。死者的重丧之理不但浪费钱财,而且劳神伤身,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从古到今,人们都梦想能够长生不老,而许多拥有至高权力的帝王们都将这一梦想付诸行动。求生问死的秦皇汉武与感悟生死的汉文帝相比较,孰高孰低分晓自见。
文帝以为,自己的仁德不够,不能够继续辅佐天下百姓。如今去世,如果使百姓臣子穿着简陋的丧服长时间为自己哭临,并且这种祭奠还要历经几番寒暑。这样的丧礼和祭奠使别人的父子悲伤,使得长老们不能够为子孙娶妻嫁女;并且使人们不能够正常饮食,连对鬼神的祭祀都要停下来。这样会使我觉得我的德行越发的不够,使我不能够面对天下的百姓。我能够继承天子之位,以渺渺之身躯而位在天下诸王之上,并且由于上天之灵和社稷之福,有幸使得四方安宁,没有战事。我学识浅薄,所以常常害怕自己的行为有损于已逝天子的仁德!并害怕自己的行为由于在位时间长的关系,不能有始有终。如今很幸运没有什么大的过错,能够以天年而终,供奉于祖庙,对于这样的死亡,我会有什么悲哀呢?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文帝之谦恭有始有终,文帝之体量天下百姓之心有始有终。读文帝众言辞,无强辞,无厉语,以彬彬之姿怀天下万物!
文帝简化自己的丧礼而诏令天下:当此诏令下达之后,普通臣子百姓只需服丧三日,不禁止婚嫁、祭祀、饮酒、食肉;而亲属子孙应当服丧者,不需要赤脚,絰带不要过三寸,不要用丧布装饰车马和兵器;不要组织百姓在宫殿中哭丧;应当在宫殿哭丧的亲属子孙们,全部在早晨晚上哭十五下(此说须考),祭奠之礼结束,则停止哭丧,不在早晨和晚上哭临之属,禁止擅自哭临;埋葬之后,只需服大功十五日,小功十四日,纤七日,服丧之期便结束。其它我的诏令中没有提到的,全都参照诏书中从事。将此诏令布告天下,使天下万民明知我的意愿。霸陵以山为坟,不复起坟,山下灞河川流,不复更名就以霸陵为名。出宫中夫人至少使女性归家。文帝一生节俭,曾经想修一个露台,但当得知其造价是十个普通百姓家庭一辈子的收入时,便果断放弃了这样的想法。而对待其葬礼,他不但依旧节俭,并且改变相传依旧的周王朝重丧的葬礼制度。周礼中要服丧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七个月,文帝以日代月,只需服丧三十六日。周礼按照和死者的血缘关系不同需要穿戴五种不同的丧服。其按照服丧轻重一次为。。。。。。文帝对于自己的陵墓更是要求以山为坟,并且《史记》还记载了霸陵里所用到的器物都是瓦器,没有金银铜锡之物,看来文帝确实没有忘记张释之曾对自己所作的建议。而对于自己皇宫的没有生育的妻妾,文帝更是允许其全部回家,免去了她们殉葬或是终老冷宫的命运。文帝改变后的丧礼成为了西汉到东汉所有帝王的丧礼制度。
很难想象以孝治天下的汉王朝,其皇帝的丧礼却是众多王朝中最简单的。心不敬,于礼何?文帝已深知这种表面形式并不能代表人的内心,既然不能代表,要这些浮华又有何用。而文帝对其母亲薄太后那种朴实无华的孝才是汉王朝以孝治国的真谛。至此我也理解了发生在东汉王朝的一件事情,东汉明帝一次梦见自己已经过世许久父母刘秀和阴丽华,以致在朝堂上嚎啕大哭不能自抑,致使众大臣手无举措。那时汉明帝已是岁,并且他也是一代贤君,不可能任性胡为。以前我一直认为这种事情于情理太过于荒诞而近于伪,但却又是正史所记,所以很难理解。而读到文帝遗诏看到其对丧礼的态度和其自身的孝行,才知道汉之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