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前行的动力从哪里来?
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优秀,尤其是那些感觉自己人生有缺憾的家长,更容易要求孩子必须优秀。
对孩子有期待很正常,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然而当这份希望变成要求,这份要求成为执着,这些家长就让孩子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于是就有人想当然,压力会转化成动力,真的吗?
孩子前行的动力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很多家长并未想明白的问题,他们觉得他们为孩子提供了富足的物质条件,吃饱穿暖的孩子就理应努力使自己足够优秀,否则就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就该去接受感恩教育;
吃饱穿暖并不必然发奋图强,也可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就算心存感恩非常努力也不必然优秀,
尽管为父母的满意而努力是每个孩子的原始设定,但这仅仅是助推孩子前行的第一级火箭,第二级第三级如若跟不上,孩子依然飞不高走不远;这是家长最该关注的事,而很多家长对此却一无所知,他们最关注的仅仅是孩子的成绩;这就像一个农民,每天最关注的不是培土施肥浇水,而是死盯着庄稼每天长了多少尺寸,这本末倒置的行为换来绝收毫不奇怪。
终极助推只能来自为自己,为自己向往的生活而努力才是前行的动力来源;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挣钱不易,养活孩子不易,为孩子提供衣食住行优质的教育机会更是大不易,孩子只需要好好学习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这件事的难度远远没有父母挣钱谋生难度大;如果孩子做不到直接判断为孩子不努力,这认识大错。
前文有说,一个人,在他所属的领域技术熟练程度能达到前30%,就能生活得很好;然而,一个孩子,就算他在全国高校录取率最高的北京,想进入985;他的成绩需要进入同龄人的前2.5%(以小学入学总人数计);211也需要进入前7%;其他省份这胜率更低,哪个更不易?
在胜率固定的竞技场,随着各路神助攻的加入,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就是大大提高胜出难度,要把成绩保持在同龄人的前7%需要付出比以往更大的努力更多的心力,在如此高难度的竞技场上,家长该明白孩子每天都在靠什么力量前行,如果还陶醉在孩子成绩的虚荣里,还一味只会给孩子提要求加压力,还执着于孩子必须达到自己期望,其结果就是孩子的心力提前耗尽,早早废掉。
从家长的满意而来,从家长的支持而来,从为自己希望的生活,想做的事,想过的生活而来,从主宰自己的生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