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动画片,但却让许多成年人看得热泪盈眶,影片中人物对认同感的追求让我们感同身受。
哪吒为了得到百姓认可,在海夜叉来临时,勇敢地与其搏斗,救下被海夜叉掳走的小妹妹。
龙族为了得到天庭认可,听取申公豹建议,破坏元始天尊的计划,偷灵丸,让灵丸和敖丙融为一起,希望他可以让龙族成为天下第一。
申公豹为了得到原始天尊认可,不惜背叛师门,勾结龙族偷灵丸,教导敖丙,期望徒弟成为一方霸主,证明自己才是最合适的12金仙之一。
在他们身上,我们仿佛看到自己。明明自己的专业去北上广的大外企更适合,却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回到老家当公务员;本来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很好,一心扑在工作上没顾上找对象,结果却被三姑六婆嘲笑。.......
有时候我们遵从别人的愿望去做,但最终却发现那不是我们想要的,反而把自己变成了我们曾经最嫌弃的样子。
我们想改变,却不知道从何做起,该怎么办呢?
有这样一位青年作家,他也深受这些问题的困扰,他听说某地有一个专门研究阿德勒心理学的哲学家,于是专程登门向对方请教。在和哲学家数次辩论后,他终于找到了答案。
《被讨厌的勇气》记录的,就是这位青年作家与哲学家辩论的全过程,以及他所找到的答案。整本书采用对话形式,讲述了人们该如何摆脱过去的创伤,自卑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不应该满足别人的期待,以及如何拥有改变的勇气。
很多人说,我想要改变,但过去的经历已经让我固化,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
在这本书里,二位作者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告诉我们:只要鼓起勇气,接纳自己,信赖他人,为他人做贡献,不害怕被讨厌,改变就不是问题。
01.为什么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我们总想要被别人认可,想要按照别人的规则去做,但那并不是我们真正想做的。
比如,我们已经在一线城市拿到了世界500强的offer,但父母却非要我们回三线城市的老家考公务员。为了得到父母认可,我们选择了妥协。
等我们将来后悔了,想作出改变,但又觉得孩子太小,父母太老,已经无法走出去。我们苦恼、后悔,却没有改变的勇气。
那些不能实现的期望会慢慢累积,最终形成自卑。
阿德勒认为,自卑本身不是什么坏事,可以激发我们的进取之心。但因为某些客观原因,自己无法超越别人,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产生自卑情结。
比如说,你想成为部门第一名,努力后发现做不到。恰好发现前面几个人的学历都比自己高。于是,学历太低就成为你的借口,你认为自己就是不如别人,于是彻底放弃努力。
既不想努力,又想拥有令人艳羡的能力,于是有些人转而追求廉价的优越感,期望借助外物实现。
比如,炫耀家人的权利。那些经常宣称“我XX是XX!”让别人觉得他有能力的人,其实就是为了掩盖他们的自卑情结。
无论是过度追求他人认可,还是追求廉价的优越感,都会让我们陷入虚假满足。为了得到那些东西,不知不觉按照对方的期待而行动。
比如说,作为小白的你,机缘巧合下进入一个互联网运营大牛群。看那些大牛侃侃而谈,你觉得幸运,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但因为自卑,你不敢发言,生怕言论不当,或暴露小白身份。于是,别人说什么,你只会表示“好的,收到”。
因为基础差,很多东西你听不懂,但也不敢问,害怕问了会被大牛发现自己水平差,从而被踢出群。因为不敢问,你的疑问越来越多,
成长也越来越慢,你越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这就告诉我们:想要改变,就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这可能会受到别人的嘲笑或呵斥。
没有人喜欢不被认可,但是想要自由,就要有勇气接受别人异样的目光,不顾别人的想法去做真实的自己,不害怕被人讨厌。
珍珠在成为珍珠之前,只是一块普通的沙砾,经过了那一段暗淡无光的岁月,才拥有了耀眼的光芒。
犹太教育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02.如何改变?
有些人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就是不如别人,于是干脆通过其他东西来获得优越感,但这种做法会让我们沉迷当中,不想努力,过着混吃等死的生活。
时间久了,就越发空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也体会不到人生的幸福。
那么如何改变呢?《被讨厌的勇气》给出了2个方法:明确自己的责任、找到自我的价值。
1.明确自己的责任,学会分离课题
人与人关系的基础是人际关系,但很多人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分不清是谁应该做什么样工作,负什么样的责任,这就会造成很多问题。
比如,刚进公司的小白经常替其他同事跑腿打杂,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同事们的喜欢,教他职场生存之道。但最后往往发现,对方只是把其当做“万能贴”,随手拿来使用、用完就丢到一旁。
这时我们就要学会课题分离。
所谓课题分离,是弄清这份人生责任应该由谁承担,我们不干涉别人的责任,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责任。
比如,老师的课题是授课,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至于学习和完成作业则是学生的课题。老师在布置完作业后,就不要反复催促,因为那不是自己的责任。
分离人生课题是为了明确责任,减少不必要的期待,让自己专心工作。
很多刚开始做自媒体的人,发文后就不停地盯着后台看数据。一会看阅读量提升多少,一会看粉丝增加几个。但成熟的自媒体人就懂得用课题分离指导自己。他们明白,发文是自己的责任,而阅读量和涨粉则是粉丝的工作,不停看数据,反而会干扰自己工作。
怎么判断是谁的课题呢?很简单,只要明白最终的结果是由谁来承担就可以。
比如,部门会议,你想发言,但又害怕被嘲笑。我们可以采取课题分离来思考。踊跃发言锻炼表达、思维能力,即使表达失败,责任也是由我承担。至于别人是否会嘲笑,那是他的课题,我无法左右。
明白谁的责任,我们可以确认应该做的事情,也不会再期待过多认可。彼此在一个合适的距离内,各自做好自己的那部分,反而让关系变得更好。
2.接纳自己,建立共同体,找到自己的价值。
渴望被认可,是希望在其中找到我们存在的价值,但这要按照对方的意愿去做,成为他们渴望的样子。
如果我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做,然后在其中找到价值,就可以活成想要的样子,还能找到存在的意义。
如何做呢?
首先,我们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明确能力范围,然后想办法成为更好。
比如说,你是60分,就接受60分的自己,然后想办法努力去提升。
并不是说你是60分,却非要让自己做到100分,这就会产生无力感,为做不到的事情苦恼。
其次,建立共同体。
接纳自己后,关注能做到的,在此基础上建立共同体,把共同体中的每个人当做伙伴,做自己能做的事情,通过伙伴的反应,找到自己的价值。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的重点是寻找共同体的感觉。是把他人看成朋友,并在其中感受到自己的位置。
共同体可以是家庭、公司、团体等。比如,我们建立一个线上的社群,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每个人从中得到知识或者经验。
群主在贡献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价值。而且社群是按照自己意愿建成,维护的方法也在能力范围内,我们也不会觉得有压力。并且,社群成员的认同感还促使我们学习,以便给他们带来更多知识。
只有真正把自己当成一份子,贡献自己的能力或者知识,思考我能为他做些什么,才会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到存在的价值。
这种价值是对方发自内心产生,会让自己产生归属感。
就好比夫妻二人建立的小家庭,两个人全心把家庭当成爱巢,共同付出,这个家庭会越来越好,他们也会越来越依恋,从中获得更多幸福。
从共同体里面获得的归属感,是我们幸福的根源。而这些靠我们的努力获得。就像两位作者在书中的观点,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获得。
被认可是被动接受他人认可,这需要我们按照对方想要的样子去做,才能得到。但那又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走出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在建立的共同体中,为他人付出,让对方发自内心地认同我们,我们也按照自己的想法找到存在的价值,这就是双赢,也是实现人生幸福最佳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