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格:
1.能够专注于某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
2.懂得什么是爱,对父母,朋友等具有显示爱的能力;
3.有安全感;
4.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
5.能够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工作;
6.客观地认识自己;
7.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
以上诸条不一定能完整涵盖健康人格的全部内容,但却包括主要因素,我们可以依此衡量一下,竞技教育对健康人格的养成有什么影响。
目前中小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到课外,基本是被动接受者,从学什么内容,学多长时间,如何学,他都没有任何决定权,连一个字写几遍才能记住这样完全因人而异的问题,都必须按老师的意志不折不扣地执行;
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他都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主动参与者,只能做一个被动的执行者,离开学校之后他又如何形成主动参与的习惯和能力?这些习惯和能力需要在成长过程中日积月累的养成和锻炼,没有这个过程,就不可能有这些习惯和能力。
在竞技教育中,成绩是唯一的择优标准,从父母到老师大都以考试成绩来评价一个孩子是否优秀,
对那些不能取得好成绩的孩子,无论是非常努力却力不能及还是对学校学习缺乏兴趣而放弃努力的孩子,老师和家长批评指责都是常态,
而那些学霸表面上看能到来自父母和老师的认可,其实质仍然是对他们好成绩的认可,想要更多的爱?对不起,请拿好成绩来,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他可以学会交换却很难学会真正的爱。
安全感,是人对自身及周围事物的确定感和可控感,一个人,当他对自己或他周围人的行为感觉是确定的,可预知的,他自己是可以应对的,他的感觉就是安全的,如果他觉得周围的人和事经常有不确定性,是他所不能预料,无力应对的,他的感觉就是不安全的,这种经常性的不安全感会导致紧张焦虑甚至强迫和神经质。
竞技教育主要目的是优胜劣汰,这一职能导致了竞技教育不可能是宽容的教育,严苛的要求意味着胜出可能性的提高,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已成为几乎所有家长和教师的共识。
一旦胜出的目的成为首选,严苛就成为必然。这就意味着受教育者必须严格按照教育者的意志执行,不许出错,一旦出错,必受惩罚。
这一切对强胜劣汰似乎是必须的,但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却是非常有害的,尤其是对健康人格的养成是背道而驰的。孩子几乎所有的能力都需要在后天的生活和学习中得到,出错应该是常态,就像学走路学说话,哪个不是在屡屡的试错中才熟练掌握的?对出错的不宽容会导致受教育者紧张不安,老师和家长对考试分数的高度关注也会增加孩子对考试的焦虑和恐惧,这样的环境只能使他们感到紧张不安。长期的紧张不安必然导致安全感缺乏。
客观看待世界的前提是客观看待自己,一个人只有周围人能够客观看待他,他才能客观看待自己,客观看待自己和客观看待世界,是一种能力,这一能力如何获得?必须通过自身的感知确认和不断的习练,这一过程必然遵循“概念----感受----确认”的认知过程,
理论仅仅能形成概念,最重要的感受却是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很难客观的看待孩子,在一个以分数为标的的竞技中,毫无疑问大家看待一个学生的好坏,分数几乎占据所有的权重,这一导向直接影响人的客观判断,一个人,诚实、善良、正直,乐于助人,显然是品质优秀的孩子,如果成绩不好,就是差生,大学不会因为你人品爆棚录取你,老师和家长也不会因为你人品好就不给你贴上学渣的标签,这样的成长环境,到哪里去获得被客观看待的体验?又如何学会客观看待别人和周围的世界?
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心
一个竞技场上,最有价值的永远是胜出,除此一切都不重要,被视为无价值,竞技教育对这一价值观从来不隐瞒:“多得一分干掉千人”就是竞技教育价值观最直白的注解。
至于道德,竞技场上为了胜出可以押上一切,时间,健康,自我,也包括道德。
竞技教育对健康人格的养成的负面影响显然易见,家长们对此应该有一份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