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很美,希望你往生活里去”
文|西贝玦
两个多月没见了!
你还好吗?
很长时间没有读书了,觉得自己面目可憎。躺在电子阅读器里的《三体》、《芳华》看了一部分,实体书里书签停留的日期仍然是两周前,甚至一个月前。说话写作开始有些词不达意,于是渐渐缄口不言。深夜突然“文思泉涌”写了很多话在微博里,醒来后觉得太过真实且矫情又一一删掉,人要活得幸福且快乐一点,就得闭上一只眼睛、捂上一只耳朵来好好生活。
最近零星地在思考一些事儿,故事源头都关在来与去的路上,不愿意过分一一作解。实际上认真思酌起来,大凡多数人愿意将已知的看似正义的大道理付诸实践,在自己特长的专业领域上持续而坚定地走下去,体面的东西终究会来,只是大多数人忍耐不到终究体面的那一刻,在忍耐中焦灼、彷徨、迷茫、放弃、重新选择、彷徨、又放弃……
大多数修事的背后,实际上不过都是在修心而已。
我在回家的路上与友人攀谈,两年未见,各自有了各自的成长,但心性始终不变。
年少鲁莽,对一切正义而明亮的东西过分偏爱,信仰深沉,时不时还需要假装点忧愁的情态,来为自己未经世事的内心附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而后日渐行路,日渐迷茫,也日渐清醒,在反复间更愿意还原天真,诸如人情,诸如世故,诸如一切明暗两面的东西,诸如人,一切都有不可深言的曼妙之处。
于是也就渐渐明白,所有的经典都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之中。于是便学会深的话往浅里说,或者借诸笔端漫不经心地说,变个法儿地说,甚至不说。
如简贞所言:让懂的人懂,让不懂的人不懂,让世界是世界。
已经是隔着很长一些时日了,看的部分书的内容拍了照片做了读书笔记放在手机的便签里。闲暇时翻看手机,原本读书笔记里的感慨不够,又心生感慨万千,十足不过是一些闲得慌了才会去思考的一些事。在练习写短篇小说,不愿意继续过多地谈论自己,而写作要成为文学的一部分始终不得不有跳脱自身之外,去探索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
兴许是太活在自己世界的缘故,所触及到的事物借诸文字不过是流于宣泄或者控告。表达犀利起来并不自觉带上了过多的情绪,实则不过是经历不够丰富,心胸不够开敞的缘故。
正如同《王蒙文存》里谈到的,文学从根本上不过是人学。或许是我太过偏执,极力地想跳脱自身去看更远的人学,却并未发觉自己亦是作为这茫茫拥有明暗两面人性中的一个,识得了自己,便已识得了人。而我想要饶脱自己却一并想要写出点什么意义的东西,当真是南辕北辙,更或者水中捞月。
于是也就渐渐更明白,钱老说的那句:你知道鸡蛋好吃就好,何必去认识下蛋的母鸡呢!何妨隐有这样的意味——我亦不过是寻常拥有人性中的一个,你所拥有的喜、怒、忧、思、悲、恐、惊我都有,心性与见明借诸文字表达你我缘见,而生活里的我却也再寻常不过,怕不得这种认识还需要人与人交际寻常客套的麻烦,怕不得你见了让你失望呢!
自然,这不过是我自己的解读罢了。虽有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你阅读进的思想照见的不过是你自己。而世间所有的表达可能没有太多的中心思想可言。只是展示,只是表达,只是赤裸裸。
于是如果有一天你要来问我,你是谁,你来自哪里,你做什么工作,你多大了,兴许我会渐渐沉默,人与人交际中大多数标签都概括不了人的内性,尽管心性除了天赋之说,脱离不了经历本身。我截取人生中的这一秒来长篇作解,非不是要来放映人生或者做自传,更或者纪念何何时,只是写了,只是想表达了。
于是,我更愿意说自己是一个读书的人,一个在思考的人,一个愿意写作的人。而在生活,我亦不过是一个平凡的人。
这篇文章搁置了很久,作为一个再提笔的启程。今后但愿不再过多谈论自己,更愿意开拓心胸、目光放远,有所希冀和成长。
我想,标签之外的东西并不影响我们推心置腹。我们在生活中各自行路和探索,偶尔看看别人怎么活,也看看自己怎么活,要尽力去与美好的东西活在一起,人间很美呀,要往生活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