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这样一个朋友。
昨天突然找我聊天,告诉我说她最近很是烦恼,原因是她有一件事隐瞒了父母很久,她很纠结要不要跟父母坦白。
她是一个典型的乖乖女,外表温文尔雅,属于在学习上很认真很努力的那类学生。但是这世界有些事情就是努力也未必能换来想要的结果。她酷爱文学,偶尔会自己写写小诗,写得一手好字,语文成绩不错,每每被老师表扬是很有文艺气息的女孩。只是,她的天平好像天生就偏离了理科性质的科目。初中那会,投入很多时间,可是她的物理化学成绩依然只是及格水平,数学也是每每在八十分档徘徊不前。好在她的其它科目成绩很好,拉扯之下勉强能在班上混个中游水平。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理科不济的学生,高中偏偏在父母的逼迫下读了理科。她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没有固定职业。父亲觉得她是女孩子,就该平平稳稳的生活,凭借着他的人脉关系,以后女儿学医出来可以顺利帮她谋到一个好的工作岗位。母亲则是从小就有一个白衣天使的梦,却未能圆梦,所以她把希望寄托在她的女儿身上,自小便告诉她,医生的职业很好,让她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父母二人在女儿职业选择的观点上不谋而合。
于是,她极不情愿的读了理科,理科生活与她而言是难熬的。终于混到了高考结束,她本想报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专业,却不想父母终于盼到女儿长大了,对于报志愿一事热情高涨,还找了专业的人员为女儿填报志愿。结果也是那么的平淡无奇,父母如愿看到女儿被临床医学录取。
“我好难受,我真的不想隐瞒他们了,但是我又怕坦白会让他们很失望,我到底该怎么办?”朋友发消息告诉我说。
“你都隐瞒了那么久了,那就等你毕业了再告诉他们。”
“我原本也是这么想的,可是这段时间在家上网课,我都是躲在自己房间,还要把门反锁,防止我妈突袭会看到。每次都自己小心翼翼地听着网课,做的笔记也要好好收藏起来。我太压抑了,好几次我都想告诉他们,我一点都不喜欢学医,可是看到他们开心的样子,我又不忍心让他们失望。”
……
进入大学以后,接触着一切有关医学的东西,朋友觉得她是那样的反感,真的毫无兴趣。临近期末听说了可以转专业的事情,她很兴奋,知道我读了她喜欢的专业,便来向我询问我的专业情况。没过多久,她告诉我说,冲动之下她把专业转了,暂时不打算告诉父母,我很震惊,暗自为她的这次孤勇点赞。
回到开头她问我的问题,说实话,我不知道该给她什么样的建议。因为不管坦白与否,总有一方会受到伤害。
之前看过一个视频,是采访演员海清的,海清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剧中的角色,把自己实现不了的东西,希望通过孩子来实现,在自我反省的时候,我发现我也有这样的心态,所以我提醒自己,孩子不是我们后半生的延续,他,是他自己新生命的开始”。
孩子不是父母后半生的延续,而是新生命的开始。
不知道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将自己的愿景和期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子女成为他们期待的那种人。殊不知,孩子应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
美国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讲述了主人公莉迪亚从只为父母而活到试图反抗再到最后自我觉醒的故事。
一直以来,莉迪亚都是全家的中心,父母对她给予了极高的期望,父亲希望女儿中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弥补他年轻时的遗憾——不合群,而母亲更是希望把女儿培养成一名伟大的医生,而正是这份厚望压得莉迪亚喘不过气,濒临窒息。
莉迪亚乖巧懂事,为了父母倾尽全力,她的一生都在不停地满足他人的期待,为别人而活,唯独忽略了自己。在生命的最后,她才开始思考,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回想一下,在过往的经历中,你是否有过被父母的期望吞噬的时刻呢?曾几何时,每当父母向我们提出新要求的时候,无论什么事,我们总是接受,我们从不反驳。因为我们不忍心让父母的期待落空,我们无法拒绝他们期待的目光,我们实在太渴望父母的关注。
然而,父母的期待不会因为我们的顺从而结束。渐渐地,他们以“为我们好”为由,期待越来越多,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有句话叫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我们不是父母精心修剪下的盆栽,我们是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的生命个体。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人生。
《无声告白》中,作者为莉迪亚给出的答案是:“我们终此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