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
这是李凌对苏武说的话,大概意思是指,苏武回归汉朝,在匈奴声名远播,为大汉朝立了大功,是名垂史册的功绩,即使是那些记录在史册的英雄豪杰,也不如你啊。李凌说这话时,必定是无奈中满带苦涩的,因为他们两人曾处于同样的处境,只是当初的抉择不同,所造成命运的偏差,令两人之后的境况,如同天地之别。不过在天的是苏武,而在地的是他自己。
苏武的故事,很多人从小学的课本中就开始熟悉了,他代表汉朝出使匈奴,却被扣留,匈奴威迫利诱他投降,但他宁死不从,于是匈奴人就把他扔到北海去放羊了(也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附近一带),还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就让他回国。后来汉朝和匈奴重归和好,几经波折,苏武才得以回国,但已经过了十九年了。他宁死不降的坚持,是崇高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而李凌,知名度不如苏武,估计知之的甚少。他其实是汉朝名将飞将军李广的后代,继承了李家优良的传统,精通射箭和骑术。虽是名门之后,然而他却并没能光宗耀祖,相反还给家族带来了灾难。他带领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作战,在战况顺利的情况下,因部下叛变,军事机密泄露,而战败,迫于无奈先投降保命,再另做打算。但汉武帝却听信传言,诛杀了李家三族,这下李凌可是彻底断了回国的念想。种种的巧合事件,导致事情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名门之后,向敌投降,诛杀三族,很多人都骂他是叛徒,并耻于与之为伍。挫败感与痛苦悲愤交加,李凌即使曾经胸怀家国,但也没法回到过去了。
他也曾代表匈奴去劝降苏武,但苏武宁死也不为所动,他只能感叹苏武是一个忠义的汉子,并说自己和卫律这些投降匈奴的人,罪大恶极,死也不足抵罪。此时此刻,他心里应该是佩服和羡慕苏武的,对自己目前的处境深感痛苦,恨自己没有选择。
他还能回头吗?恐怕不能,苏武宁死不降的精神,汉朝从上至下,无不欣赏和感动,他是榜样,是民族的英雄。回国后可以封官赏赐,并被汉宣帝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这是位极人臣的终极荣耀。而李凌呢,背负投降的罪名,连累家人全被诛杀,即使汉武帝去世后,汉昭帝即位,大赦天下,作为辅政大臣的好友霍光、上官桀派人劝他回去,但他还是不敢,他怕回来再受耻辱。
那他心里是否还有汉室呢?在后来汉朝征伐匈奴中,在面对汉将商丘成率领的数万大军,传言他曾故意放水,让丘成率能胜利班师,凭他当年五千兵力就打得匈奴毫无脾气的战绩,这次他也是数万大军在手,按理说不至于吃败仗,难说没有身在异乡心在汉室之嫌。
“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这是他与苏武诀别的话,遥想当初,为汉室奋战匈奴,但刀箭毁,归路断,军士亡,母亲逝。现已是异国人,国恨家仇,抛却脑后,让悲情在这一刻落幕罢。
本篇为原创整理文章,欢迎转载,转载本文须注明出处,侵权必究。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