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中孕育着新生命》教学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的逻辑安排非常清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研究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二是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在导入部分我运用教师用书上拓展的世界之最——最大、最小种子的百科式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以图片的形式介绍各种各样常见的种子,在观察前,明确我们要观察种子的哪些特征:包括形状、颜色、大小、气味、光滑程度等,学生再通过实际地观察各种各样的种子,体会到不同种子的外部形态各不相同,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也再次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加深。

为什么这些不同的种子都能长出新的植物来呢?是不是都有相同的结构?它们的内部结构是怎么样的?不同还是相同?你能猜测种子的内部结构吗?这些提问都指向第二个活动,探索种子的内部结构,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你认为种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再通过解剖进行观察。书上提到解剖干、湿种子进行对比,我认为没有必要解剖干种子,一是不好解剖,二是该部分的重点并不是在二者的对比上,因此学生解剖种子后,发现了胚的结构,顺着孩子们的发现,引出胚的概念,并将本课的理论知识进行板书,逐一介绍种子的共同结构:种皮(就像我们的衣服一样,能够保护身体);胚将来会发育成新的生命,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子叶是储存营养的部分。通过种子的内部结构观察,认识到尽管种子的外部形态千差万别,但是内部结构基本相同,进一步感受到多样性与共同性是相统一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