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公子锦快递来她的产品“嗨想吃”金汤爆粉,打开一看,原来是地瓜做的粉条。像泡方便面一样,开水冲泡即可食用,泡上一杯,果然是色泽青亮,柔韧爽滑。嗯,嗯,就是这个味,家乡皖西阜阳地瓜粉的味道。
地瓜,在我的家乡皖西北叫红芋。一年中可以栽两茬,春季里育苗栽的叫春红芋,因为生长期长,产量较高。夏季里收完小麦后,把春红芋的藤蔓剪成一拃长,扦插下去,这个叫麦茬红芋,产量较低。
红芋种植简单,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但侍弄起来很繁琐。在红芋藤长起来前,把野草拔光,藤蔓长起来后也要翻一翻,剪一剪,防止滋生根须,一旦任其野蛮生长,会和红芋争肥,影响产量。
红芋成活率高,哪怕是沟沟坎坎,栽下去,大约两个月,茂密的红芋叶将大地覆盖,举目远眺,一片绿油油景象,让人心生希望。这一点,很像家乡人,随便走到哪里,不管环境多么恶劣,都能生存、发展。
在粮食匮乏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红芋是家乡老百姓的“救命粮”。当地有个顺口溜:“红芋稀饭红芋馍,离开红芋不能活。”智慧的家乡人用红芋做出了各种美食。
最简单的是煮红芋,把一种红瓤红芋洗净放入锅内加水煮,水添得不多不少,红芋煮熟,锅里水正好㸆干,挨锅的红芋一侧就会有糖稀一样的焦糊,吃起来又面又香又甜。
那会不象现在,各种零食应有尽有,没到饭点,没什么可吃的,放学回来肚子饿的咕咕叫。母亲常常把大小适中的红芋埋在灶膛余火堆里,放学回来,扒出来,还冒着热气,迫不及待地吹吹灰,扒了皮,露出金灿灿的瓤,分外诱人,特别的绵软香甜,一进舌尖,一股暖意便流入心田。有时候,一不注意,弄得嘴巴上黑乎乎的,母亲总开玩笑说:又偷吃东西了吧?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下意识地抹一下嘴巴,开心地笑了。原来幸福来的如此简单。
那个年代,每年夏收后,老百姓要往粮站交公粮,交完公家的,自家剩下的细粮就不多了。皖北人习惯早晚喝粥,米不够,红芋凑,把红芋切成小块加大米一起熬粥,叫“红芋稀饭”,熬好的红芋稀饭浓稠香甜,再从地里拔根萝卜,切成丝,撒上盐,淋上点香油,便是一顿美餐。
现在一听到不少专家说红芋稀饭有美容养颜功效,就不禁哑然失笑,看来引领美食潮流的是咱们老百姓啊。
农忙时节,光喝红芋稀饭是没有力气干活的。没有那么多的米面,红芋面就成了主粮。红芋切成片,晒干,磨成粉,就可以和小麦粉一起做成家乡人爱吃的馍,吃起来劲道而香甜,若是再配上一盘自制辣椒酱豆,一碗红芋稀饭,成为当时大多数家庭早晚餐的标配。
说起晒红芋干,当时对年少的我来说是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家乡人用一种叫“推子”的工具,把红芋“推”成片,撒在地上晾晒,在太阳光的照射下,远远望去白花花一片。但晒红芋干最怕下雨,一旦淋雨,容易引起发霉。夜里睡的朦朦胧胧被父母喊起来,跑到地里捡拾红芋干。那会农村还没有电,拎着马灯,顶着凄雨冷风,踉踉跄跄走在坑洼不平的村路,心里升腾起莫名的懊恼:怎么又赶上下雨,农民啊,真是太苦了。
如果说红芋稀饭、红芋馍,只是填饱肚子,有力气干农活,那炸红芋饼则是农家生活的调剂。记忆中,每逢过节,母亲总会把红芋煮熟,去皮,加入糯米粉活成面团,炸成金黄的红芋饼,软糯香甜,分外诱人。
贫瘠又贫穷的农村,因为有了红芋,让那个时代的家乡人填饱了肚子,又因为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把一个普通的红芋做成各种吃法,让凄苦的生活多一点滋味。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红芋又让家乡人走上脱贫致富路。他们把红芋制作成粉条,家乡人叫“细粉”,销往各地。
在那个年代,制作粉条是纯手工的,工序繁琐且十分的辛苦,是一个技术加体力活。
秋收时节,先把洗净的红芋用粉碎机打成浆,过滤,沉淀,做成淀粉。 进入冬季,三五家组成一伙,开始开工粉条。把干淀粉面和成稠浆,三五个壮劳力用手在一个大盆里用力和面,这个是力气活,红芋粉面被糅合的象橡皮泥,力气小了,胳膊插进拔不出来。 接下来就是漏粉了。一个一米多口径的大锅,水被烧的滚开,一个下粉技术好力气大的人站在锅边,把漏勺顶在腰间,左手托漏勺(铁瓢),右手拿圆木锤,用力有节奏地捶打着漏勺里的淀粉,发出“啪啪啪”的有节律的声响。旁边一个人,配合默契,不停地把面剂子投入漏勺。淀粉成条漏入沸腾的水里,煮熟后捞出来放入凉水池里降温,然后搭在木竿上凉起来。曾经尝试着体验一下捶瓢是什么感觉,无奈不得要领,要么捶出漏勺外,要么锤子粘到粉面上抬不起来。
不要以为到了这一步粉条就做成了,还有一个决定粉条质量好坏的关键环节,在晚上上冻的时候,把一杆杆的粉条放在在外面冷冻结冰,温度太低,冻的时间太长,容易“冻泡”,失去韧性,影响口感。第二天再放到水里化开冰,晾晒。 手工红芋粉条质地细腻有弹力,耐煮不碎不糊锅,口感滑嫩,被制作成多种菜肴,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鸡块烧粉条。在东北生活将近三十年,对东北名菜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一直不喜欢,也许就是少了家乡粉条的味吧。
家乡人家家户户加工粉条,远销到合肥、南京、上海等地,不少家庭因此成了当时的“万元户”,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这些年,粉条加工这一特色产业发展遇到“瓶颈”:原有的家庭作坊式生产后继无人,年轻人不愿意学,太辛苦,宁愿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加工淀粉过程中产生的粉浆水污染严重,政府不允许污水排放。
令人欣慰的是,在家乡政府的扶植下,一个个投资上千万元的现代化粉条加工厂建成了,增加了环保设备, 当初的小作坊式转入了工厂式发展轨道。
如今,隆冬时节,走进村里,再也听不到“啪啪啪”的声音,看不到村路两边晒粉条的壮观场面,取而代之的是机器的轰鸣,一辆辆满载粉条的汽车驶出村外……
人间最美的滋味,是苦难里拔节成长的香甜。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家乡的红芋,埋首于土,却蕴含了岁月的丰饶,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家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