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社会上一直有个议题:人在结婚生子后,是要坚持工作还是该回归家庭?有一些女性朋友会选择先孩子,等孩子上幼儿园了,再出来工作。趁年轻生孩子,等孩子上幼儿园了,再出来工作。
不过,随着年纪渐长,妈妈们会发现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夫妻双方如果一定有一个要在工作上让步,一般都会是自己这一方;自己付出和回报往往不成正比,从早忙到晚,家人却不认可自己的努力和牺牲;面对越来越重的加班和业绩压力,一不小心,还会让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仅是“职场妈妈”需要想的对策,更是每一个现代家庭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在生活里,你是不是经常会处于这样的状态:工作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看到满地狼藉和嗷嗷待哺的老公孩子。一瞬间可能会崩溃,甚至想让自己瞬间消失。
我们也经历着类似的照料危机和家庭第二轮班问题。虽然现在很多家庭都是姥姥姥爷、爷爷奶奶来帮助解决照料孩子的问题,但过再几年,这些老人老了,行动不便了,老人照料问题又会浮出水面。
而那些没有老人帮衬,夫妻又都上班的双薪家庭,是不是依然会为了今天谁做饭,明天谁打扫卫生,这样的事情发生争执呢?更重要的是,家庭中的孩子,到底由谁来照料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来自家长朋友的吐槽,比如,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云爸爸、父爱如“山”,辅导作业导致心梗发作,爸爸被儿子气得报警,一个人活成一支军队,等等。
答案很残酷,职场妈妈每年要多上一个月班。
有人会说,一个月也不算很多吧?我们不妨先来做个算术题,倒推这一个月。
一个月30天,每天24小时,平均分到一年365天中,每天将近两小时。好像还可以接受,对吗?
那我们来问问各位职场妈妈,你每天下班之后,能在两个小时内完成买菜、做饭、收拾房间、洗碗、洗衣、照顾孩子吃饭、辅导作业、洗澡、讲故事、哄睡,处理家中维修、缴费、对外联系等家庭事务,期间可能还要照顾一下家里那个一动不动的男人等这样一系列的工作,且心平气和吗?
所以,每年多出的一个月工作,不是跟你一年上班的工作时间比较的,而是跟同样上下班的丈夫相比,你比他多出一个月的第二轮班。
虽然我国女性在男女平权方面,要优于许多发达国家,但为了兼顾工作和家庭,很多职场妈妈的生活依然是一地鸡毛。
女性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疲于奔命的状态,远高于她们的丈夫,大部分男人并没有分担家中的活儿,一些男人直接拒绝,一些男人相对委婉地拒绝,一些男人假装分担了家里的活儿,只有极少数男人真正跟妻子分担了家中的工作。
婚姻状态决定了男性和女性如何处理家中事务,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去避开婚姻中那些看不见的暗礁。
第一,性别意识形态。简单地说,就是你觉得男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女人应该是什么样的,男人应该做什么,女人应该做什么,以及婚姻中的男女应如何定位自己的作用和行动。
第二,性别策略。婚姻中的男女基于自己的性别意识形态而采取的跟对方斗智斗勇,争取权利的行为。都是婚姻状态持续中的情况,而且是还没有对婚姻丧失信心的状态。
第三,感恩经济。夫妻间,认可对方的付出,并心怀感激。我们常说,我只想要一个苹果,而你却给了我一筐香蕉。这就是个无法感恩的经济,因为你不能了解我的需求,给予我的是我不想要或是不需要的,我无法在这种馈赠中产生感恩的心理,反倒是你把自己感动够呛,觉得付出那么多,对方竟然无动于衷,实在太没有良心了。
第四,家庭迷思。这个词很有意思,说的是婚姻中的人用一种自欺的方式告诉自己,我过得不错,一切都过得去。就像网上有假名媛晒包、晒下午茶、晒游艇,有的人在朋友圈里各种秀恩爱、晒幸福,无非是想向别人展示,你看,我过得还不错。
第五,文化掩饰。说的是社会、媒体、文化打造出一种形象,这个形象可能是个精致的妈妈,她神采奕奕,衣着光鲜,在外是气场强大的女强人,回家是温柔贤淑的贤妻良母,她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打得了流氓,搞得定儿郎,还能有情调,有腔调,随时照顾到丈夫和孩子的情绪和需求。社会中的这种文化氛围让女性向这样的形象学习,靠拢,而做不到就是女性的失败。
我们体味着每个家庭遇到的困境和各种家庭迷思解决方案,心中五味杂陈,忍不住对婚姻产生了惧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