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彻时,我们共守教育微光
清晨推窗,凛冽的北风率先撞进怀里,顺着屋门缝隙钻进来时,竟扯出一串凄厉的呼啸,像极了寒冬递来的“通牒”——该添衣了,更该为即将到来的硬仗攒足力气了。
果不其然,寒意裹着日程表往前赶。下午时分,学生们踩着暖阳返校,先沉下心完成了四十余分钟的语文周清补偿训练,笔尖划过试卷的沙沙声,成了寒冬里最执着的回响。傍晚六点,教室的灯光次第亮起,家长们如约而至,一场初一学年的第三次家长会如期启幕。要知道,开学不过两个半月,这样的面对面交流已达三次,这是学校建校以来从未有过的频率。没人说破这份“频繁”背后的焦虑,可所有人都清楚,如今的教育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战场,当挑战愈发复杂,唯有让家校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才能在寒冬里“抱团取暖”,守住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会上,我先将学生两个多月的成长轨迹一一铺陈:从入学时的懵懂试探,到如今的渐入佳境;从全区首次大型考试的成绩定位,到未来学习的方向指引。我细细拆解每一个数据背后的意义,也手把手教家长们制定贴合孩子的学习计划与家庭教育方案——我想让他们知道,面对孩子的成绩波动、成长困惑,不必慌、不用急,学校永远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
可这份“安稳”的底气,终究要直面现实的寒意。之所以将当下称作“学校教育的冬天”,是因为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今年对口小学有12个毕业班,加上片外新购房入学的近120名学生,本该有660名孩子踏入我校校门,可最终到校的,仅有412人,近250名学生的流失,像一场无声的“退潮”,卷走了许多期待,也留下了沉重的思考。我们清醒地知道,流失的孩子未必都是成绩拔尖的佼佼者,但选择离开的家长,无一不是对教育怀揣着极高期待的人——这份“期待的流失”,比数字本身更令人揪心。
而不久前公布的考试成绩,更让这份寒意雪上加霜。单看数学学科,全校最高分仅140分,且仅此一人;120分以上的学生,仅有38人。我想起从前带过的级部,即便成绩最差的一次,120分以上的学生也有156人。今昔对比,如同三伏盛夏与三九寒冬的落差,刺骨又真切。若说此前的“流失”是寒冬的序幕,那此刻的成绩现状,便是三九严寒里的“极寒时刻”——挺过去,就能等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若挺不过,或许就是一败涂地的遗憾。
散会时,夜色已浓,北风依旧在窗外肆虐。我裹紧外套,却还是忍不住打了个寒颤。抬头望去,路灯下,北风正撕扯着枝头残存的树叶,那些还眷恋着枝干的叶子,被风卷到空中,翻涌、旋转,又狠狠砸向地面。有的在墙角聚成一团,瑟瑟发抖;有的落在马路中央,被来往车轮碾得残缺不全。若树叶有知,这般身不由己的漂泊与破碎,定是绝望至极的体验吧?
可我又想起会上家长们坚定的眼神,想起学生们伏案刷题时认真的模样。或许,教育的寒冬与窗外的寒冬一样,虽凛冽刺骨,却总有微光可寻。只要我们家校同心,握紧彼此的手,哪怕是三九极寒,也终能等到冰雪消融、繁花盛开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