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用起了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劝解他人莫要因为暂时性的“永无止境”的加班而移了心态。
他人,确实是一面镜子。在劝解他人的同时,实际上也劝解了自己,苏轼暂时治好了我昨日的焦虑。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行,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过了一会儿)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不妨)吟啸(吟咏长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微寒)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方才)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纵使如宋代天之骄子的苏轼,天下人心中的名人,也免不了在职场被小人诬陷,历经生死的乌台诗案,一次又一次的从北往南贬,直到贬无可贬的海南岛。
“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二字,不需要也不必在意,肆虐在身上的狂风骤雨。“何妨吟啸且徐行”,不妨换个心态高歌吟唱徐徐前行,只要内心世界足够宽广,何须在意身外世界。
“竹杖芒鞋轻胜马”则一反生活常态,只要心静,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这泥泞崎岖山路之间,也胜过骑马飞驰而过。“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你怕吗?你需要怕吗?那到底有什么可怕呢?一生任凭风吹雨打是人间常态,但你可以选择从容应对。
“料峭春风吹酒醒”与“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辩证法,逆境中有希望,痛苦常在也有欢乐一瞬,人就不会只盯着眼前的高山,再爬一会儿,高山后面别有一番新天地。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大概就是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如果心境,世界自然清净,世间万物并无分别,只是人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百年后,人不过再次分解为宇宙万物的小分子,从来处来,往去处去。所以他在劝解人们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泰然处之。
在苏轼前有北宋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许常人只能尽量做到,不因外物美好而过分喜悦,也不因自己失意落魄而过分悲伤。
在苏轼后有明代洪应明的“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古人,是过来人,也是一面镜子。他们不是我们,但我们可能是他们。想一会儿别想太多,先做一会儿没准就会做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