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周之始的朗读,是对师生心灵的恢复和滋养,其作用和价值,远远高于理解力和鉴赏力的提升!
快乐第一,这里的快乐,指的是因为精神满足而获得的内在快感,并非简单的逗趣搞笑!
高山流水啊,渔舟唱晚啊,苏武牧羊啊阳关三叠啊,平沙落雁啊,还有大浪淘沙,还有命运,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仅仅在一年级,我们就在教室里听了那么多首音乐,那么多遍。
我们需要做的,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尽我们所能,把这个世界带到学校和教师,给孩子们需要的及他们要求的帮助和指导,然后走开,我们要相信他们能做好余下的事情。
今后的朗读每次挑选两个新手,每次带进一个老手,教师,就是要让表现特别好的孩子,把悟出来练出来的好感觉,在连续活动中固定下来,凸显出来,让大家都听见都知道,应当如是跟,如是学,如是诵,这样做受益最大的自然是连续得到锻炼的人,同时,对于听众而言,也是最好的,培训和见习。
第二轮复习中课文还是要朗读的,总是读课文,孩子还是会觉得沉闷厌倦,于是在课文朗读的中间插入音乐欣赏,插入基础训练内容,从阅读材料中挑选出知识性,文学性较强的小段子,比如荷塘月色片段和小资料生物链,读一读,画出词语抄一抄。
写作之前是充分的说。
写作的唯一途径就在于天天读,天天写,在我们班是每周三篇日记。
课堂上教师只能做,也只应当做对于多数同学最为需要和适宜的事情,那就是让眼睛浸泡在文字里,让耳朵浸泡在书声里,让心灵和大脑震荡在感动与思维里,这样的课堂教学,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孩子,逐渐获得独自阅读,独自感动,独立写作,独自思考的能力。
日有所诵手不释卷,还有每周一组的日记朗读,还有读书课上的日记欣赏,还有每学期一次的日记结集成书,还有刚刚念诵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所有这些,都是我的作文教学,我都不教之教。
要使孩子们进入阅读的预备状态,就要让他们接触大量的铅字,不是图画,而是文字,他们需要让自己的目光沉浸在这些铅字里,就像是在幼小一点的时候,他们让自己的耳朵沉浸在大人的交谈之中一样。
在我的教师生涯中,对待拼写差的学生,最有效的帮助,就是几乎什么也不做,只要告诉他们别担心,同时要他们开始进行大量的阅读和书写。
十分认同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力的最为简单和可靠的方法,不是做试卷,而是给一份陌生然而适宜的阅读材料,要他们直接朗读,那些能够读得流利通顺,并且富有语感的,必定就是具备很强的阅读理解能力的。
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作者明明白白的告诉我。我们唯一应当忧虑的,是孩子的目光在铅字里浸泡不够,是孩子的耳朵在书声中浸泡不够,而当讨论在这两不够的背景下进行时,所有的发掘和提炼都是没有根基的,很难深入孩子内部,成为孩子自己的发现。
对于学习母语而言,第一重要的是浸泡,然而,朗读课上读的再多也算不得浸泡,教师的良苦用心在于,通过朗读牵着孩子的手,同学结伴,师生简单,试探着进入水中。教师的目的在于,孩子能够在海洋里自在遨游。
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指出和纠正错误是没有用的,要紧的是竭尽全力,让孩子对于美好的,有意义的事物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当孩子对美好的有意义的事物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一些看似难以克服的痼疾,真的可以不治而愈。
苏霍姆林斯基说:给予完全的耐心,付出全部的努力,然后是等待,等待思维的苏醒,至于思维会在什么时候苏醒,苏霍姆林斯基的原话是我们完全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