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想找个电影,便在豆瓣上找了这么一部电影,其实这更像当代童话,因为,实在是太暖了。里面每个人都那么暖,怎么可以那么暖,怎么可以那么暖!像一个暖心的童话故事。虽然,我也怀疑这样故事的真实性,但是,
却喜欢被这样暖的故事感动,一度哭到不行。
https://music.163.com/song?id=519354948&userid=107035513
好久没有看美式喜剧了,我曾经因为它有些过于套路、立意不够深刻广博、甚至“三观太正”而故意疏远它,直到本周六去看了《奇迹男孩》,这部典型得不能再典型的美式励志家庭喜剧,我才发现我是多么想念它。 美式喜剧,就像是自制的三明治早餐一样,虽然不是不可取代,不是不可或缺,却能带给你丰富而灿烂的满足感,让你感到世界一片美好,人生充满希望。
美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所以家庭的和谐度才会成为总统大选时的参考标准之一(这点在欧洲就不一样了)。由于对于心理学和美国的社会学没有任何的研究,仅仅是通过少量影视作品了解美国的家庭,观点难免片面:那些成功经营家庭的美国人,都是处理亲密关系的天才———比如《奇迹男孩》里面的三位主角。
首先是久违的茱莉亚罗伯茨饰演的母亲伊莎贝尔,她是这个“母系氏族”家庭的顶梁柱,影片一开头就是她独自决定让外表特别一直接受家庭教育的儿子去上学,尽管丈夫反对,儿子也恐惧,她仍然掩饰住万般的担心做出决策并推动执行——而后的事实证明,她的决定是英明的。———亲密关系原则之一:作为一个家庭的主导者,必须果断做出对所有人有利的决定,即使执行起来可能障碍重重。
儿子奥吉一开始的上学之路充满荆棘,回家哭泣,伊莎贝尔和他的卧室对话简直可以推广给所有的母亲:先明确由于情绪离开餐桌是不礼貌不合规的,然后是轻柔请奥吉发泄出悲伤,倾吐心声,而后她坚定的论证自己的儿子不丑,因为自己是妈妈,所以说得最算数,然后是那个闪闪发光的句子:心决定我们去哪里,脸标记了我们去过的地方。自己的皱纹是儿子手术的计数器——这是表明皱纹是爱的证明——就是说她对儿子的爱始终如一甚至有增无减,最终用一个诙谐的甩锅结束了睡前的安慰。白天被重伤的奥吉被满满的母爱包围着入眠。——亲密关系原则之二:当家人受到伤害,要尽最大努力肯定他,让他知道你和你的爱从未远离。
起初看到卡司阵容,不太理解为什么选择欧文威尔逊来饰演父亲内特,观影后全然明了:这个父亲的角色有点像为这位天生浪漫、阳光、有“气管炎气质”的男演员量身打造的,估计看了此片的女孩都爱上他了吧。虽然从影片中看出好像家庭一直都是伊莎贝尔执掌大权,但我还是觉得这个专制制度是从奥吉出生后确立的。马上要拿到硕士学位的妻子,为了儿子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和事业,把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孩子的治疗、照顾以及教育,内特尊敬妻子,也心疼妻子,并且刚好妻子有足够的决策智慧,让贤事件何乐而不为的事情。他每次小声和儿子说话,都是那么可爱,尤其是承认自己害怕妻子的时候,观众在笑的同时,心里都是感动的。同时,他并没有让出一丝父亲的职责,他送孩子上学(虽然不是每天),给予儿子男人式的鼓励,在伊莎贝尔忘记给女儿道晚安时及时补位,陪儿子和朋友玩《我的世界》(其实我实在不懂大人会喜欢那个游戏吗),和妻子一起去医院救治狗狗,所有孩子的重要场合,他都不曾缺席。——亲密关系原则之三:珍视伴侣的牺牲,尊重她的地位和选择,并用行动支持协助,作为男人,酷到不行。
最后是有些类似艾丽范宁气质的姐姐维亚,估计所有人都想要一个这样的大宝吧。习惯着弟弟是太阳的家庭星系,一边照顾自己,一边帮家长分担家事,心事只能向闺蜜倾吐。在闺蜜也无来由的疏远自己之后,她终于到了崩溃的边缘。最难过的时候,她去了姥姥家附近的海滩自己纾解。回家后如实告诉伊莎贝尔之后,母亲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长期忽略已经伤害到女儿,安排了弥补的母女约会——然而,意料之中约会被弟弟的状况破坏了,之后她做了什么?没有自己躲起来哭,没有对母亲发怒(她并不是不会吵架,而是深知时机不对),她成功地拉着弟弟出了门去讨糖——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她绝对继承了母亲的谈判天赋。——亲密关系原则之四:家人也许会暂时忽视自己,但不能因此不自爱或封闭自己,适时表达抱怨,用行动支持,会获得应有的回报。
就是这么深谙亲密关系的三个家人,给奥吉营造了一个完美的避风港,他可以肆无忌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和爱,可以每次受伤后都重新上路,一次次鼓起勇气去改变那个不适应他的环境。几乎片中的每一次家庭对话都值得借鉴。当然,最后奥吉获得的荣誉奖章,还属于那些在正确和良善间选择良善的孩子们,这是这部影片的另一个主题——友谊(其实也是未成年的重要亲密关系之一了)
其实《奇迹男孩》这个译名还是有一定的误导作用,因为应该并不是一部仅仅讲述小男主角生活和成长的电影,反而是原著《奇迹(Wonder)》这个简单的名字更加契合影片的主题,至少在我看来,本片是以一个特殊的角色为故事切入点讲述着青少年家庭和校园生活群像的电影,而所谓的“奇迹”来自于每一个角色。
这一部用温柔的方式展现社会问题的剧情片,以偏现实童话的方式与这个世界的残酷做斗争。
表面上,《奇迹男孩》讲述的不过就是一个脸部畸形的男孩进入了学校之后遭遇了种种冷眼但是在自己的亲属的支持下一步步成长最后融入了校园成为了所有人的骄傲的故事。奥吉这个小男孩是本片当仁不让的主角,而在天才童星雅各布·特伦布莱的演绎下,这个长相没有这么“好看”的角色成为了我们印象中最可爱、最讨人喜欢的银幕形象。其实光光讲述奥吉自身的故事,影片已经足够催泪了,但是导演的野心并不仅仅与此。
《奇迹男孩》的剧本厉害的地方就是它以奥吉入校这个情节作为故事的切入点,讲述了不同人物因为这个事件发生之后的个人成长和人生选择,探讨着当代的亲子、同学交往、校园霸凌、青少年心理等等方面的问题。
影片的第一个视角当然就是男主角奥吉的视角,他作为一个一直被父母保护在家中的男孩终于要走入小学的大门,他理解自己对于母亲事业的拖累,同时也对于这个未知世界充满了恐惧,他知道自己的不同,却不知道如何克服这种不同,当然,他还是走入了学校的大门,开始了自己全新的人生。
奥吉的故事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关于“融入”的故事,长相畸形的他在学校遭遇了虚伪好学生的霸凌和嘲讽,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好朋友却又遭遇了“背叛”,凄凄惨惨的校园生活险些把他打败,但是内心的煽情和父母以及姐姐的支持还是让他鼓起勇气面对了很多事情,而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的时候,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也产生了改变。而我们最终会发现这个故事讲述的东西已经和长相畸形的小孩儿无关,而是在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
影片的第二个视角来自于奥吉的姐姐威亚,一个看起来不是非常起眼的高中生。在弟弟走入校园的那一刻,她也遭遇了自己人生的问题,首先,自己的好闺蜜在暑假之后居然咋也没有联系过自己,不知不觉和自己形同陌路,而她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弟弟吸引了父母的所有注意,作为长女的她在这个时间点上成为了最无依无靠的那个人。
于是,威亚开始了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她阴差阳错加入了戏剧社团,阴差阳错认识了一名性格可爱的黑人男学生,逐渐的,她发现自己的人生逐渐光明了起来,在鼓励弟弟的期间反而自己得到了更多力量。
影片的第三个视角来自于奥斯的母亲,她作为一名儿童插画作家在生下奥吉之后就几乎荒废了自己的事业,她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拥有正常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希望给他最好的呵护。看着自己儿子在学校的遭遇,她也很为难,但是作为父母最大的责任不是保护孩子、溺爱孩子,反而是帮助孩子成长,让他们与自己的不同和解,让他们正视自己的特殊并且可以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这个问题。这才是所谓的父母对孩子应该负的责任。
这也就是为什么父母观众非常应该来观看这部电影的原因,正确的教育观在中国更是一个缺失的东西,父母观众需要这么一部电影让他们自省和学习。
维持品质一年几乎只接一部戏的朱莉娅·罗伯茨在《奇迹男孩》中出演妈妈带来令人动容的表演
影片的第四个视角来自于奥吉在学校交到的第一个朋友杰克·威尔,这个角色的家庭不是很富裕,非常需要学校的奖学金,而他也在万般不情愿之下接触了奥吉,一开始,他带着任务去特殊照顾奥吉,但是随着交往的密切,他发现了奥吉可爱的地方,只不过,迫于霸凌奥吉的同学的压力,他和奥吉产生误会。
值得开心的是,杰克·威尔做了一个关键的决定,他坚定地站在了奥吉这边帮助他对抗这个世界的恶意。杰克的存在聚焦着我们看待那些弱势群体的心态和方式,所有的偏见最后传话成为了彼此间内心善意的交换,这也就是人与人交往的真谛。
影片还有一个威亚的“前闺蜜”米兰达的视角,这个视角涉及到一个核心的情节的剧透,我就不多说了,只能透露这个角色的存在间接展现出了奥吉一家的可爱与温暖。
虽然《奇迹男孩》不是一部多完美的电影,但是它真的是一部讨人喜欢的电影。它聪明的剧作包含了几乎每一个我们的故事和我们一部分的人生经历。它讲故事的姿态幽默而睿智,几乎没有明显煽情,却又可以让它不知不觉潸然泪下。
它明明是一部有关苦难的电影,却完全没有去展现苦难、消费苦难,甚至连最应该被批判的现实恶意都被导演用戏剧化的手段所处理,看不到主创一丝的企图心。
我一直觉得相对高级煽情的电影不需要多么刺激性的画面,也不需要多么强烈的情感,有的时候角色没哭观众却看哭了,虽然情节一点也不激烈但是观众却可以感受到情节背后的东西——明明包含着全世界的暖意但温暖之后你依然清楚明白这个世界有世界有恶的存在,人该用毕生力量维护世界的真善,这都是电影应该给观众传达的情感,也是童话存在的意义。
如果时光倒回,我希望我的父母带着童年的我去电影院温暖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