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非常认同这本书主编的一个观点,她说如果说什么是儿童最需要培养的品质,她认为是乐观,兴趣和习惯。没有浓厚的兴趣,就没有成长的动力;没有良好的习惯,就没有成长的保障;而兴趣与习惯都离不开乐观这个基础。或许可以说,孩子是否乐观是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志。
我们不仅希望孩子有健康的身体,还希望他们的生活充满友谊、爱情及高尚的行为。我们希望孩子热爱学习,并且勇于面对挑战。我们希望孩子对他们从我们这里得到的东西心存感恩,对自己的成就引以为荣。我们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拥有对未来的信心,喜欢创新,并且具有正义感以及相应的行为。我们希望孩子在面对成长所带来的挫折与失败时不屈不挠,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我们希望他们成为称职的父亲或母亲。我们最终的希望就是他们的生活品质会比我们的好,并兼具我们所有的优点,而不再有我们的缺点。
以上这些期望应该都可以达到。我们可以教导孩子们自信、主动、热心、和善与自豪。然而,我们首先要战胜悲观的流行。
什么是悲观呢?悲观的定义就是,在遭受挫折时滞留在任何最具毁灭性的原因中不能自拔。从本质上说,悲观是一种心理防御方式,这种方式会产生巨大而毁灭性的后果,包括情绪抑郁、退缩、较低的成就感,甚至不健康的身体。
我们的应试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经常进入到“习得性无助”里,会让孩子产生悲观的情绪,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患抑郁症的年龄越来越小,我们做父母的,必须教会孩子习得乐观。
还记得孩子在两岁之前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吗?我现在还记得儿子只会爬时的情景,依稀就像昨天。他第一次爬家里的楼梯,家里的楼梯的第一个格和最后一格比其他的格高一点点。他多次都想爬到二楼去,但是第一格始终爬不上去,多次尝试后,终于找到诀窍爬过了第一格。之后的楼梯对他都不是问题,直到最后一格还是爬不上去,在那里“呀呀”直叫,我刚好在楼上,才发现大家都没注意,他独自一人爬上了二楼。
掌控行为是形成学龄前儿童乐观心态的大炼炉。在这个阶段,我们大人一定不要越俎代庖。今天在看另外一份资料里,也提到了这个阶段孩子的很多行为对他今后的身体情况都起到决定作用,而这却是我们忽视的。比如,孩子从沙发上掉到地上,只要保护好孩子的头不被碰到,其实应该让孩子自己控制,这是孩子在体验失重感。还有,学步车和学步带剥夺了孩子平衡感的建立。
说远了,回到正题。学龄前,在安全的环境下,我们应该协助孩子多折腾,多尝试,孩子有可能在这个阶段就养成面对挑战不退缩以及克服困难的习惯。现在回头来看,那些小时候特别闹腾的孩子,在成人之后都更能面对困难和挑战,说不定就是这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学龄儿童已经开始思考因果关系了,他们对为何成功、为何失败发展了一套理论;他们也发展了一套理论告诉自己如何将失败转为成功。这些理论就是他们是悲观或乐观的基础。
书上举了两对父母当孩子面对失败时不同的劝解方式,总结起来有三点需要注意:
1、我们在劝解孩子时,都要以真实为基础。
2、不要帮助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情,因为这会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当事情发展到不是你所想要的状况时,你就放弃让别人来解救你。为了要建立孩子的自信,这样做,反倒教他无助。经受失败并不是一件错事,失败本身也并不是大灾难,它可能暂时降低了孩子的自信,但是孩子对失败所作的诠释可能更为有害。这个时候我们只要和孩子感同身受就好了。
3、也是本书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应该对孩子解释失败的原因并提出反证。
伴随着生长发育过程,孩子对世界的看法会具体化,他可能会悲观、被动和内向。我们如何做才能让孩子成为乐观的人呢?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