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法萌动
随着屈原的名声越来越大,屈原被召进朝堂,周边的小国家不断被征服,一个个捷报不断传来,楚怀王非常高兴,庆幸自己拥有屈原这样的人才。但是,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就在这时,秦国开始攻打楚国,楚国后方兵力较弱,接连战败,虽经过调整兵力,但仅能勉强应付秦军。屈原意识到,唯有使楚国强大起来,才是出路,而要变得强大,必须变法。屈原向楚怀王提出了变法的想法,此时的楚怀王年轻气盛,牢记先帝遗训,立志要振兴楚国,屈原有此想法,当然给予大力支持。
变法,势必触及到某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贵族、官僚。而恰恰是这些人,也是楚国走向富强之路的绊脚石,虽然阻力重重,备受刁难,但因有楚怀王的大力支持,这些人也因此而有所收敛。
2、六国结盟
屈原在思考,如果使楚国变得强大,楚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秦国,显然独自抗衡秦国是不可能的,唯有结盟其他几个国家。屈原这一想法得到楚怀王的大力支持,而游说各国,促成联盟,屈原当然是不二人选。屈原首选的是齐国,齐宣王早得知屈原的大名,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屈原站在齐国的利益上,尽数结盟的益处,齐宣王非常高兴,爽快地答应联盟。而后屈原又去了燕韩赵魏等国,都是站在对方的利益上,陈述结盟的好处,这几个国家,也都一一答应。屈原回到了楚国,这一消息令楚怀王极为兴奋,感觉统一大业又向前迈了一步,而这,都归功于屈原。
3、《九歌》诞生
在变法过程中,屈原遭受的责难与阻力是难以想象的,而写诗成了屈原排泄压力的最好的方法,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屈原之前,虽有诗歌,但无诗人,屈原《九歌》等一系列诗词的问世,使屈原的名声陡增。这是反脆弱的一个典型的案例,屈原在不确定中收获了伟大诗人这一殊荣,成为“辞赋之祖”,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其他三个为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屈原丰富的想象力,为后世诗人所模仿。既有保护皇族的东皇太一神,又有保护一方水土风调雨顺的云中君。既有湘君(湘君是舜帝,湘夫人是尧的女儿)、湘夫人相互之间寻寻觅觅、苦苦等待,又有大司命对少司命云中的弄弄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