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渊明诗》有感
一、立志,兼济天下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都有一个传统,那也是儒家的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当以天下为己任。《论语.里仁》中“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少年时的陶渊明意气风发,也曾想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拟古九首》之八,可见一斑:
其八: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读了《山海经》之后,他写下了“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样的诗句来表明自己九死其犹未悔的勇敢之心。
陶渊明所处的晋朝北方完全陷落,王胡乱华,而统治阶级内部哪些军阀大都在勾心斗角。陶渊明的故乡在江州浔阳柴桑,那是兵家的必争之地。那个地方经历过几次沦陷,而后又被解放。陶渊明也身处其中,饱受流离失所之苦。他比任何人都渴望改变这个兵荒马乱的世界。
少年时的陶渊明意气风发,蓄足了力想改变当时的世界。
二、现实,无情打压,不如归去。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夫?是以论其世也。”
陶渊明,字元亮,后改名为潜。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致其父陶逸时家道中落。陶渊明八岁丧父,12岁主母病逝后,与其母亲和妹妹三人靠外祖父家救济度日。
公元393年,也就是陶渊明29岁时,为了让家人的生活好一点,也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陶渊明带着“猛志逸四海,赛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任江州祭酒。因当时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出身庶族,主母已逝,不免受人轻视,“少日自解归”。
第二次做官是公元399年,此时他35岁。任桓玄的府中参军,可是当他知道桓玄窥伺篡夺东晋政权时,他深感厌恶,不肯与之同流合污,便于母丧为借口,辞职回家。
第三次做官,是他40岁时,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因不满刘裕为排除异己,滥杀无辜,于是辞职隐居。
第四次做官,是公元405年的三月,任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因刘敬宣本来就是想找陶渊明为他递交辞呈,故此次做官时间不久,当刘上表辞职后陶渊明也辞职归家。
第五次做官,是公元405年的八月秋,当时他为彭泽县令。到任仅81天,著名典故“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来源于此。
纵观陶渊明做官的这13年,其实是他为实现自己兼济天下苍生的理想,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13年。自此后,无论生活如何贫寒,他再也没有出来做过官。
50多岁时,陶渊明再给五个儿子写的遗书《与子俨等疏》中这样谈到自己的性格“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性情太刚强,不知道委曲求全;在官场中的生存能力太差,与官场社会有很多不能适宜的地方。在《归去来兮辞》的序里,他曾说“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饿和寒冷是切身的痛苦,可是如果违背自己的本性去做那种贪赃枉法、堕落败坏的事情,我觉得比饥饿寒冷更痛苦。
终是时代负了他!
三、量力守故辙
陶渊明是一个明白人,他知道在那样的社会面前,他无能为力。封建社会的官僚主义就像一把大锁链,牢牢锁住了当时的读书人。以陶渊明这样精金美玉般的人品,他无法实现当年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在那样的环境中,他只能保持自己,不与龌龊之事同流合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空掷,直至“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这是陶渊明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所以陶渊明的很多诗都是写他在这种痛苦的矛盾之中绝望的挣扎,而他也终于在这种种痛苦之中实现了自己,诗中的那些“孤云”又何尝不是他本身的写照呢?
陶渊明是一个明白人,既然时代让他无法“兼济天下”,他只能选择“独善其身”。不是所有的乱世都会造英雄,时代的一粒灰落到每个人的肩上就是一座山。既然无法有人理解,那就选择一条路“量力守故辙”吧!
未来的世界看到了他的坚守!
————致敬渊明!
2020.11.22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