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是二胎家庭必读的育儿经,几个月前看过一遍,心想快生的时候再重温下,现在看来,许多经验已经内化了,对我来说不新鲜了。只挑那些还有借鉴意义的写写。
除了父母的心理要准备好迎接第二个孩子,全家要照顾孩子的人也都要做好准备,因为毕竟对每个人都是个新的挑战。此外二宝出生前也要做好大宝的心理建设,减少他的焦虑、减少他不现实的期待等等,二宝出生后大宝可能会有一系列意料外的变化,争夺妈妈的爱,父母要做好心理准备,理解孩子、给孩子适应期,培养手足感情,既公平对待,又照顾两个孩子的年龄、性格特点、不同的需求。
如何表达爱:盖瑞.查普曼在《爱的五种语言》中提到5种表达方式:肯定的言辞、精心的时刻、接受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都是一样,肯定、赞美、spend quality time, 送个礼物、为对方做点什么,身体的接触,都用上最好。
家里大人多、育儿理念不一样时,对孩子影响更大的,不是不一致的教育方法,而是对意见不一致时采取的态度以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激发大宝的爱心很重要,让大宝对二宝少生敌意。否则大宝可能会出各种状况夺回大人对自己的注意,比如
--攻击性强--容易出在男孩身上
--胆怯、不自信--容易出在女孩身上
--挑战父母权威--大人让做的事偏不做
--故意制造混乱--孩子在行动上表达不满
--伤害自己--啃指甲咬嘴唇,也是缺少安全感的表现
--标新立异--故意和别人不一样,用来吸引他人注意力
生二宝坐月子期间最有可能出现以上的情况,但也可能过了一个适应期以上的状况自动的消失,总之要密切关注大宝的心理活动,给予恰当的关心、注意。比如如果大宝认为妈妈照顾二宝的时间多于大宝,可以用24个贴纸代表24个小时,把陪大宝的时间贴纸贴在大宝那边,陪二宝的时间贴在二宝那边,一天结束时数数各有多少。
在大宝没完全接受二宝之前不要轻易让两个孩子单独待在一起,因为你不知道大宝会不会伤害二宝,在确定两个孩子的关系密不可分后才逐渐增加单独在一起的时间。要跟亲戚朋友大号招呼,来看二宝的时候一定要先和大宝问好或拥抱后再去看二宝,如果带礼物也要多少给大宝带一份。不管两个孩子的东西有多杂乱,都应该给大宝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不一定很大,但在那里他可以自己动手拿到自己想玩的东西,能改开展自己的活动而不打扰家中其他人,也不被其他人打扰。
对大宝要说“妈妈永远爱你”,而不是 “妈妈像以前一样爱你”,因为后一种说法会让大宝以为妈妈还会像以前一样只爱她一个孩子,“妈妈最爱你”这样的表达也可能让她产生一种和弟弟争夺爱的感觉,所以要谨慎。
大宝总是需要一个过渡期慢慢接受要和弟弟分享妈妈的爱的事实,期间难免会有负面情绪,除了共情,也要让孩子懂得道理,不过最好不用讲的,因为道理讲的越多可能孩子越不爱听,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发现道理。比如大宝非要妈妈抱着走,那同时妈妈不能抱两个宝宝的时候,怎么办?请大宝给想个办法,把二宝留在原地?大宝肯定不愿意失去弟弟,弟弟还不会走路,两个都抱,妈妈抱不动,大宝可能自己就只好屈服,接受这个现实,妈妈只能抱着弟弟,和大宝一起走。这样的结果比说道理、训斥、命令都来的管用。
培养孩子的手足之情,有适当的竞争不是坏事,父母只要对进取心给予肯定,对于结果又不必强调,就可以 减轻孩子的功利心。
处理孩子的纠纷可能是比较头疼的事情。首先在二宝刚出生、大宝的适应期,最好护大不护小,这样才能让大宝顺利的接受二宝,发自内心的爱护、谦让二宝。如果大宝已经真正喜欢二宝了,感情已经建立,再刻意强调对大宝的保护就会对二宝造成伤害了,就需要一碗水端平,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的原则就要贯穿两个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不能拿“你是姐姐啊,姐姐就是要让着弟弟”来要求大宝,这其实也是种不平等的理念。而且千万别随便拿两个孩子做比较,即使心里有这种想法:二宝比大宝难带多了,也要考虑到孩子的个体差异是自然的,坦然接受差异,从心理上就不会对两个孩子有偏爱。 另外处理纠纷时要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不要急于当裁判,先弄清事实真相,别轻易下结论,让双方都有机会描述事情,能够不带情绪的处理问题。 有时慢一点去干预孩子的矛盾,留机会给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培养手足感情有很多小技巧,比如让大宝照顾二宝,给他力所能及的责任,会让大宝感觉自己很有价值、很自豪。在二宝出生时就带给大宝一件礼物,劝阻其他人逗弄大宝,比如“有了弟弟,妈妈就不爱你了”之类的话。
具体的养育问题,比如调整两个孩子的睡眠时间,做到能互不干扰,也可能会是个难题,原则是无论大宝二宝都给他们制定一个合理的、固定的作息时间,大人要遵照执行就要贯彻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