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家园】
“太阳膨胀即将吞噬地球,流浪地球计划能否将人类文明的希望延续下去?”
《流浪地球》影片中,太阳因为能量耗尽而急速膨胀,即将摧毁地球。人类为了延续文明而设计逃离方案,寻找新的生存环境。在这场逃亡计划里,人类决定带上地球一同流浪,利用推进器将地球推向比邻星。但在逃亡过程中,木星带给人类巨大的威胁。人类需要摧毁木星以便逃离计划的顺利进行,否则,人类将面临着彻底灭亡。在此过程中,人类也面临着一次次的灾难。
同时,小人物的家庭也面临着考验。以父亲刘培强和儿子刘启之间独特的父子往事所勾连的中国传统家庭故事,将宏大的人类命运与现实人物情感相互融合却又相互背离。影片利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情节线索将观众代入这场“逃亡计划”之中,真挚的情感冲突给科幻电影的冰冷加上了一层厚重的温暖。
科技与情感的联结在当下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尤为可贵。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人类如何与所处的时代相互融合?艺术与真理是否能迸发出更大的火花?我想,《流浪地球》从一开始便将其纳入考量之中,而这也是电影《流浪地球》能够收获如此多观众支持和掌声的一个原因。
电影《流浪地球》开辟了中国科幻电影新纪元,其宏大且细节震撼的科幻特效一改以往中国电影的低水平技术,在电影技术上创造先河,带给大家中国科幻电影未来的希望。但同时,这部电影能够在科幻电影并不足够流行的中国带来如此大的反响,原因不仅在于其场面的震撼,更在于其中穿插的对于人性的思索考量与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眷恋。
刘慈欣的书籍零零散散看过一些,书籍中大量穿插着对于宏大场景的纵深切入,以及在宇宙制高点处对于人性的批判和思考。人类的未来,刘慈欣设计了不同的结局,零散分布在各本书的终章,穿插着阴谋、背叛、营救、逃离、放弃,最终奔向未知。我喜欢《流浪地球》这个故事,在这个方案里,人类选择带上地球一同逃离。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足够宏大、悲壮,也足够浪漫。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带着地球一同流浪,宇宙深处的共鸣便是希望。这一场声势浩大的逃亡计划里,真正坚持到最后的是怀揣着坚定生的希望和爱意的人。也许,时间尽头,宇宙深处,生命得以共鸣的最终选拔标准便是对生命的希望和坚持。它也足够具体、细节。这个只有少数人才能活下来的剧本里,每个人像干涸水塘中拼命扑腾的鱼,竭尽所能抗争着宇宙的安排,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在某一时刻停止挣扎,沉默着、压抑着、喃喃自语着,走向生命的终点。千姿百态,残忍浪漫。
残忍使人冷静。电影将宏大与渺小融合,将人类命运与人性联结相互缠绕,淋漓尽致。反差带给人震撼。流浪地球计划里,外部情节线为克服木星对流浪中的地球的致命威胁,从而拯救地球和人类文明;内部情节线为刘培强为孩子放弃重病妻子,空间站工作近十年期满后,在木星危机下面临能否与儿子团聚的问题。同时,电影当中还穿插着大量的关于现实和未来的选择问题。当人类命运与现存情感联结紧密交织时,一切的选择、放弃、奔赴都是生死攸关的命数。“现实和未来,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是选择为了遵循概率极低的行动而放弃让亲情停驻的时间?是选择为了人类基因的延续而放弃现存的希望?
影片中,在车辆租用事件中,刘启想载亲人回家,但为了人类的未来他们却必须冒着生命危险执行一次注定失败救援任务。而它的父亲刘培强,在面对重病的妻子和拥有更广阔未来的儿子中,选择了孩子。当延续人类文明与拯救现存人类产生冲突时,究竟应该如何选择?理智与情感,在个人的天平上悠悠摇摆,这瞬间的抉择将引领人类走向成功还是失败,生存还是毁灭?
这一命题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节目《奇葩说》中的一个辩题:“图书馆着火,有一幅画和一只猫,你只能救一个,你该如何选择?”辩手将辩题升华到了“远方的哭声”这一价值层面。而其中李诞说的一段话让我深受震撼。他说:“近处的哭声都管不了,还去管远方的哭声吗?”他分享曾经一位记者朋友的苦恼,说当他调查到一件黑暗的事情后,常会面临一个选择困境。如果他把这件事报道出去,能够帮助更多的人看到事情的真相。但同时,那个被报道的人也会被坏人逼入死穴。“我是应该为了更多人的利益去牺牲这一个人的生命,我是要为了远处的哭声去牺牲近处的哭声,还是就此罢休呢?”
我们不能这样。因为远方的哭声只是我们想象中的哭声,没有人可以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正如电影中对于现实和未来的抉择问题,没有人可以回答,没有人可以真正走向人类终点那一天,去看一看,在生命和文明的最后,最终留下来的是什么?“没有人类的文明,不叫人类文明”,如果我们牺牲了当下而选择将基因保留延续,谁又能回答,这些基因未来的命运?
刘慈欣的宇宙里,未知主宰着一切。未知总会带来恐惧,催毁信仰和一切人们曾经坚信不疑的东西。宇宙深处,是否真的存在星际舰队史诗级战斗的痕迹?人类向死而生的命运,在璀璨的星移斗转、未知的太空丛林面前,是否只是徒劳的挣扎?当宇宙把生命延续的可能降到最低概率,你还是否愿意虔诚相信,冰封的天地还会有春暖花开的来临?
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绝望扑面而来,像是抽干周围的氧气,留下一种近乎窒息的体验。而唯有爱,是人性中始终磨灭不去的温暖。这份氧气,是联合国官员“在最后的日子里,回家,拥抱你的父母亲人”,是为了孩子放弃重病的妻子,是相约携子共赴贝加尔湖畔的一场约。冷血又温情。号角声响起,在这样一场众生奔赴相同地带的迁徙路途中,掉转车头,与众生背道而驰、与人类命运背道而驰的一辆辆车背后,是风雪之下难以掩盖的亲情眷恋,是人类在未来与爱之间的坚定选择。如果未来无法存在,那就让爱囊括全部的希望。让我能够在此刻拥抱你,知道至少你还存在。
《流浪地球》的故事里,爱是进化变迁而来的强大保护壳,能够战胜幽暗的深夜中潜伏着的名为未知的野兽;爱是时间尽头,空间纵容,溶解冲动,我愿意与你一同携手。“三、二、一,抬头”,头顶是星空,当下是心脏每分每秒的起搏,始终为你跳动。缥缈惊鸿的宇宙里,你是英雄。
同时,电影中的许多细节之处都运用到独属于中国的元素。通过摄影机捕捉的画面,永远是残缺的现实。而恰恰这种残缺的“局部”生动演绎了现实的“全貌”,这正是电影的魅力所在。比如,逃离计划的飞船是符合中国印象的设计,地下城里的麻将和春节时候的狂欢,地球表面冰封着的是中国城市。每一个镜头都主观化再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勾起了独属于我们的特殊回忆。逃离了以往西方科幻大片中固定元素和场景的既视感,通过纵向景深的深入与双人镜头和过肩镜头的细微捕捉,强烈的代入感让这场逃亡计划与我们中国人的呼吸紧密贴合,在一起一伏中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坐在电影院中,很多时候我会感到自己仿佛也处在命运的危急关头,仿佛自己也经历了宇宙无常之下的难舍难分。在宏大的宇宙科幻背景里,总有一席红衣占据眼球。空间纵深里的人物与环境相辅相成,有那么一刻,电影的虚构与非虚构相互交融,宇宙不再是遥远的宇宙,更像是我脚下所踩的星球。同样的情感触动也常体现在其他中国本土电影的观看过程中,这从实际角度证明了,《流浪地球》不仅仅是类似于国外原产科幻大片的有高科技水准的影片,同时它也是科幻技术与中国电影艺术的有力融合。
电影《流浪地球》将我们代入一种近乎绝境的体验中尝试做出选择,也似乎只有在濒临绝境之时,人类的抉择才能够体现出真正的情感偏向。未知和当下,在平稳的年代里总让人捉摸,犹豫不决。漫漫长夜,浩渺无垠的宇宙里充满了未知,未知代表一切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一切都在于你的选择。道德、科学、人伦,悠悠天地间没有一把标尺能够量清孰轻孰重,道义自在心间。
一切并没有那么绝对,我们也尚未待到裁决命运的终审来临。由此说来,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宇宙,有自己的光速、重力、宇宙定律,我们毕生都在搭建自己心中的伊甸园,那是每个人的行为标杆、信仰之所、生命意义的所在。我们也能在当下的每一刻,勇于拥抱每一份爱意。在关键转折处,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我,祝愿每一个小宇宙都足够离经叛道,夺目绚烂,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