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心理之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生活在群体中,与他人形成持久亲密的关系,满足我们“归属感”的需要。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我们快乐、幸福的重要源泉。
我们来看一个史上最长的追踪访谈,截止2013年,这项研究已经持续75年,从1938年开始,该研究总共追踪了724位成人。这项研究的其中一项结果显示:良好的关系能让人们维持快乐和健康,无论他们的出身背景怎样。
该实验的第四任主持人,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精神病学教授罗伯特•瓦尔丁格表示,关于“关系”,有三个重点:
1、孤单有害,社交活跃有益健康。
2、朋友不在于数量多寡,而在于关系深浅。
3、良好的关系不只保护身体,还保护大脑。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人的烦恼都是从人际关系而来的。”我们追求社会认同,渴望获得归属感,“认同”在我们的意识中清晰地划出了“我们”与“他们”的分界。社会团体对我们有先天的保护作用,至今,我们仍会因为生为团体的成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甚至可以为团体做出牺牲。
澳大利亚社会心理学家约翰•特纳与英国社会心理学家亨利•泰吉弗尔一起提出了社会认同理论,其中包括如下几个重要观点:
第一、我们有分类的需求。比如中国人和欧洲人的体型体貌的差异。
第二、我们倾向于认同自己所归属的团体。常见的如很多人的“名校情结”。
第三、我们有将自己所在的团体与其他团体进行比较的冲动。如,既生瑜何生亮。
第四、我们有自我评价的需求。我们通过自己的团体成员身份来评价自己。
如此重要的人际关系,我们如何可以突破内心的屏障,用爱、善意与温暖攻克他人的心理防线呢?
(1)微笑:释放真诚地信号
真诚的微笑,是迪香式的,不止嘴角上扬,眼角也会带有皱纹。而职业性的微笑则是“皮笑肉不笑”的,仅仅提升面颊和嘴角扬起。
(2)分享:你的快乐超乎想象
多项实验的研究均表明,分享可以让人更感幸福,为别人花钱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并且,分享不是把自己看不上的东西转送他人,而是将自己珍视的东西拿出来分享,对方才能感受到你的善意。
(3)付出:别让理性压倒了天性
助人,是我们的天性;助人行为则受同理心和计算两个因素影响。看到老人倒在街上,上前去扶是天性,担心扶起后被讹是计算。但某些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对基因的繁衍更有利。哪怕没有任何回报,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也会拥有更多快乐,可以让我们身体更健康,情商更高,社交能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