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名大家可能以为是某种庸俗的活出励志的自我之类的心灵鸡汤书。其实这是来自中国清华大学教授彭凯平的积极心理学。只是名字取得太那个了,与杂牌畅销书名字太像了。但其实里面提出的观点都是有脑科学神经学的依据的。比如说反事实思维,人们通常情况下,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否定,建构一种假设的可能性。如果我再努力一点,我就成为冠军了。导致产生这种负面的认识,占用了我们的情绪和认知,却无利于做出改变。还有人类习惯与别人进行比较。情绪和认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关于控制情绪,负面情绪会阻碍理性思考。
名言好句:(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我们终身要摆脱他人的看法,他人期待,他人的目光。他人的评价。
关于把注意力如何放在当下,我听过一种有趣的说法:要让你的心变得很大,大的像苍穹,那么,当在你身上发生不好的事情时,你并非无感,只是你的心大得像宇宙,里面包含了对人生所有事情的觉察。当你这样想时,别人的负面之词就像是云彩飘过天空,不会让你受到干扰。而有些人的心就像一块海绵,每个人对她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吸收,到最后他们的心就会变得又湿又重,他们很难去做想做的事情,因为他们全身心的沉浸在别人的想法和感受里。你需要花很长时间练习,才能让自己的心大得如苍穹,而不是像海绵,但这样做非常值得。
一个人的幸福与收益没有正比关系,但是这和他的认识判断密切相关。
反事实思维是个人基于与现实相反的条件和可能性进行推理的一种思维过程,或者是对现实的一种替换想象。
人们通常是在心理上对已经发生过的事进行否定,进而建构起一种假设的可能性,即“如果怎么样,就会怎么样?”
我们会常常拿自己和他人比较
第一,这样的比较往往不准确。因为我们并不清楚别人的成功,幸福财富的状况。(很有可能只看到对方杰出的一面)(比较片面)
第二,我们在比较时有很多非理性的习惯(想当然的联想)
第三,比较会使人的幸福感产生负面感
不是比,而是追赶。追赶一种可以客观量化的标准。
改变比较的内容,建立多元化的比较体系。
人的适应能力让我们高估自己从某一事物中持续获得快乐的可能性。
比较的心理倾向使得我们评价幸福感时,更多依据自己的相对收入,而非绝对收入。
不是这件事让我们担心,而是我们对这件事产生的想法让我们担忧。
情绪和认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情商:1自我认知能力2自控能力3自我激励4认识他人的能力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第一觉知控制情绪,释放压力。负面情绪会阻碍理性思考。心跳大于100
第二互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理心,理解别人的感受和同理心 接纳 看清他才能打败他。心理防御机制
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思考要对自己发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谁应该对此负责?哪些是我可以掌控并改变的?哪些需要别人的配合?或者根本与我无关。
不高估自己的能力是幸福的源泉
有三个重点:1孤单有害 社交活跃有益健康
2朋友不在于数量多广,而在于关系深浅
3,良好的关系不止保护身体,还保护大脑。
我们有分类的需求:我们倾向于认同自己所属的团体,我们有将自己所在的团体与其他团体进行比较的冲动,我们有自我评价的需求。
真正对我们的健康和幸福起作用的:是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至爱亲朋的关怀体贴,温暖的社会支持,以及适当的沟通技巧。
高回避目标,低趋近目标。(单身比较好)
首先在体验中学习知识。
其次,把学习知识和环境记忆结合起来。
当他们能够写出一篇流畅的作文,或讲出一个自圆其说的故事时,其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就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我们终身都要摆脱他人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