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病有三种哦,一种叫太阳阳明,一种叫正阳阳明,一种叫少阳阳明。
脾约,用的是麻子仁丸。
更次一等的抵抗力就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人结局来讲是大不出大便。
第二种的解释法当然是有一点跳脱,但是我觉得它逻辑上有它比较正当的地方。
【9.2】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9.3】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
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9.4】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9.5】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
而恶热也。
【9.6】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
止,此为阳明病也。
太阳转阳明特征
【9.7】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9.8】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9.9】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此为不传也。
【9.10】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
那他说,可是,如果这个人他是尿尿尿得很顺的,那尿尿尿得很顺的人,那就没办法发黄了,因为黄需要湿热停留在里面,那湿排得掉的话,那就不能黄,但是热却还在那里。所以,到了七八天呢,大便发硬了,大便越抽越干,越抽越干,那个热还在。于是,湿盛就变黄病,热盛到最后变成干燥,那那个干燥的结果就变成形成了阳明病。就是大概这样的一条,所以,读来也还,我觉得还算容易理解啦。那么之后就六月再回来了哦,那那个时候就教室有开冷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