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一)阳明是一个多气多血之腑,很会发热的。现代人都少气少血,很少人会得阳明病了。阳明病有三种:
1.太阳阳明,就是太阳病变成阳明病;抵抗力很强,病邪进来就直接调度抵抗力去攻击病邪,在这个过程,发烧不一定会很严重,会从消化轴抽水,使用太多的水,所以大便变得黑黑的一坨一坨的,形成脾约证。用麻子仁丸。
2.正阳阳明,就是邪气直接到阳明区块,阳明区本身的病,元气没有那么强,最直接就是用发烧来跟病毒抗争,发烧的温度太高,消化轴烧干了,这样子叫做“胃家实”。
3.少阳阳明,就是少阳之邪传成阳明病,用了汗吐下和利小便,三焦水道就被抽干了,单纯的津液损失,没有东西灌溉消化轴,大便干掉。用蜂蜜做成一条膏塞到肛门里面灌肠润肠。
(二)《伤寒论》里面的胃,不是指肉体的胃部,心窝(膻中处)叫心下。张仲景说的胃是肠,大肠小肠都是胃的一家。
(三)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是标准的胃家。
(四)阳明病在发生的时候,抵抗力的力道称为阳。太阳就是阳气最旺盛的三份的阳,就是抗邪的力道非常强叫做三阳;正阳抗邪的力道是普通强,叫做二阳;少阳抗邪的力道是比较虚弱的,叫做一阳。
【9.2】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阳明,就是肠子里面都塞满了东西。依照张仲景的用字习惯,“实”通常就是真的有一个有形的东西在那里了。阳明病的人会额头痛;有的人会是右边的大腿痛,或者是右膝盖的外侧会痛,就是沿着一条阳明经的位置还是会有痛点。
【9.3】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 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一)不更衣,内实,是大便难的意思。
(二)一旦一个人津液不够,太阳这一层战场就不能存在了,只好转移到阳明,这是阳明病很重要的提纲。
【9.4】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一)阳明病的外证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太阳病的时候,怕冷怕风,可是到了阳明病,不但不怕冷不怕风,反而觉得燥热,发热、怕热了,这是阳明病存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症,分辨阳明病最大的特质。
(二)阳明病的内证是里面塞了大便,痞满燥屎,转矢气、放屁。
【9.5】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 而恶热也。
阳明病得了之后,第一天还在怕冷,差不多一天的时间里,太阳的症状会慢慢稀薄,然后归并到阳明,开始冒汗发高烧,这样的一个过程。
【9.6】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 止,此为阳明病也。
阳明是中央属土,土是人体最缓和的气,气到了这边,都不会再往别的地方去了,所以说,六经里的哪一条病到了阳明之后都不太会传经了。但也还是有例外存在。
【9.7】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阳明一开始其实也是太阳病,只是太阳病发汗没有发干净,还有邪气走到下一个区块去,太阳转成太阳阳明。
【9.8】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一)发热无汗,麻黄汤证的可能性高一点,而麻黄汤证是受寒,受寒也会让人呕心不想吃饭的,不一定是柴胡证才要呕。本来是发烧没有汗的,放着放着,反而开始“汗出濈濈然”,“转属阳明”了。
(二)“濈然”和“濈濈然”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1.“濈然”意思是溅起一个水花,就是好像打翻一碗水一样,“啪”出一阵汗,然后病就好了。
2.“濈濈然”古时候是形容一个很大的草原,上面放牧了很多羊,放眼望去,一群毛茸茸的绵羊很多根角戳出来叫做“濈濈然”。这里濈濈然是小而绵延不断的出汗,皮肤一直都是湿湿的状况。
3.感冒是不断在变化的。开始是麻黄汤证,但麻黄汤煮好了,发现已经汗出濈濈然了,就要倒掉麻黄汤改煮白虎汤。
【9.9】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此为不传也。
伤寒大概到第二天第三天,脉变得特别的大条。六经病里阳明的脉是最洪大的,所以把脉比平常的脉要粗很多强很多,就是阳明病了。
【9.10】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
(一)无论是阳明病或者是太阴病,手脚都有可能是温暖的。一般浮而缓就是桂枝汤脉。
(二)病邪同时在太阴和阳明的时候,如果是小便不利,湿气把热气包住了,湿盛变黄病,归到太阴,就是黄疸病;如果是大便越抽越干,热还在,热盛到最后变成干燥,归到阳明,就是大便干燥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