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为什么要读绘本
先看曈姐以前写的一首诗,三年级时:
俏皮的蝴蝶结
我有三个俏皮的蝴蝶结
我最喜欢其中的一个
那位蝴蝶结
身穿黑袍子
钻石万千个
相信吧,蝴蝶结的粉丝们
总会有一种你喜欢。
再看今天早上小晅跟我说的一段话:
“妈妈,我的小汽车,他昨天晚上有没有睡觉?”
“当然睡觉了。茶几就是他的床。”
“可是他的爸爸妈妈呢?他跟谁睡的?”
“他有一群小伙伴。”
“妈妈,你再去店里把他的爸爸妈妈买回来吧。”
小晅现在马上四岁了。
这两个就是绘本喂大的孩子,有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同?
不错,他们的视角是很特别的,他们的世界是立体多元的,在他们眼里,万物共存,互相关照。他们很自然地跟身边的任何物件对话玩耍,且照顾它们的感受。当他们这么写或者这么说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有一个修辞手法叫拟人。他们本能地觉得世界就是这样的。
绘本的主角大都是自然万物。最常见的是一些可爱的动物,小熊小兔是绘本作家的最爱,小老鼠也在绘本里翻了身。在绘本里,作家从来不搞成分论。出身不分好坏,大家凭趣味生活。即使是形象可怕的恐龙,在绘本里,也变得温柔起来。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不仅是晅弟的至爱,曈姐每本也听过不下二十次。
绘本故事的趣味不是来自于会说话的小动物,而是来自于童趣。比如绘本《逃家小兔》,逃家小兔,想了无数次自己逃家出走,躲藏起来,不让妈妈找到的情形。每次读到妈妈找到小兔的地方,孩子们都会开心大笑,完全是自己捉迷藏被找到时的那种疯笑
绘本说温暖的故事,给孩子安全感。这样的优秀绘本数不胜数。比如《你睡不着吗》,面对很晚还不睡觉的小小熊,大大熊一遍遍放下正在读的书,安慰帮助小小熊。我想,任何一个爸爸或者妈妈看到这个故事,都不好意思对“打扰”自己的孩子发火。
绘本故事孩子们认识爸爸妈妈的伤与爱。在《我想要爱》,失去了爸爸妈妈的小熊觉得心里有了一个洞。在荒野中它不断寻找爱,又不断失去爱,寒来暑往。最后当它在雪崩到来之前用自己的怒吼声把小动物们吼进了山洞,救了一群小动物,当他们在一起时,小熊(或者应该叫大熊了)叫那些小动物为“小朋友”,它心里的那个洞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补上了。当然,身边听故事的小朋友们会紧紧地抱住自己的爸爸妈妈。
绘本故事讲的就是小动物们的故事。它从来不会突然跑出来,讲大道理。这是优秀的绘本的共性。比如《让路给小鸭子》,它可不会跑出来说要爱护小动物,它也没有说要遵守交通规则。以前,我给曈曈读绘本,有时喜欢自作聪明地多问几个为什么?那时她还小,还不知道在日记里声讨我,但是她知道把书拿给爸爸讲。
绘本里经常会跟小孩子讨论一些很正式的问题,它们从来不把小孩子当小孩子。比如《黑兔和白兔》里,两个相爱的兔子,那种怕分别的忧郁,正是爱情中的若即若离的感情。
绘本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好的绘本绝不编写那些肉麻兮兮的对话或者故事。绘本的丰富性源自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比如《犟龟》中不断穿过树林和沙漠的陶陶,它最终参加了狮王最隆重的婚礼庆典;比如《糟糕,身上长条纹了》,米拉太在乎别人的评价而迷失自我的遭遇;比如《田鼠阿佛》里整天迷迷糊糊,别人都在忙着准备过冬的物品,只有他还在搜集词语的阿佛,在冬天带给大家温暖和色彩。
绘本用绘画说话,孩子们找打了另一种表达方式。没读过绘本的孩子,他的世界可能是一元的,平面的,他在这样的空间是孤独的乏味的,小朋友写作文时常常觉得没什么好写的。
我小的时候,没有绘本,上山放牛,一个人的时候跟牛说话,跟身边的花草说话。现在两个孩子跟家里的玩具、花草,跟外面星星月亮对话,绘本教给他们:万物有灵。于是他们也有了灵气。人的趣味不就是来自丰富的内心吗?
(但,选择绘本,是个重要的问题。一定要看优秀的绘本。)